关于红楼梦所表现的矛盾的性质问题

    【作者】映白/孙慎之

    【期号】195504

    【总期号】32

    【页码】38

    【正文】

    关于红楼梦所表现的矛盾的性质问题,目前有很多不同的见解。我们认为这是正确认识和研究红楼梦需要首先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对这个问题求得正确的了解,将无法正确地认识和论断红楼梦这部伟大著作的时代意义及其人民性以及其他一系列的问题。鉴于此,我们想试着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见解和大家讨论,并期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美学原则告诉我们,任何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总是提出了当代现实生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表现了当代现实生活的基本矛盾,揭示了当代现实生活的本质,并从人民的立场上解决或阐明这些矛盾,从而赋于我们极大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如果摆在我们面前的红楼梦是部具有高度人民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的话,那么它就应该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人和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反映了当代社会生活中带有根本性质的矛盾。

    可是,有人认为:当时是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红楼梦没有直接表现农民起义的活动,怎么可以说它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呢?还有人认为,红楼梦表现了两种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仅有侧面的表现,或“没有直接显露出来”,而“直接显露出来”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封建思想的维护者与反对者的矛盾,即贾政等与宝黛的矛盾”(1)。而这种矛盾的性质,据说仅仅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没有超出统治阶段的范围的。

    我们认为以上两种看法都是偏狭的,显然他们错误地把作品的题材(人物和事件)的性质和通过题材所表现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及那个时代孕育着的社会要求的性质混为一谈了。如果这种看法是正确的话,那么,只描写了三个贵族青年恋爱悲剧的“欧根·奥涅金”(普希金)就不可能有着“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别林斯基语)的声誉,并且很多不是直接以表现劳动人民生活为题材的古典作品(如:西厢记等)都不具备人民性了。当然,事情不是这样的。

    从表面看来,从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看来,红楼梦的矛盾,似乎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悲剧性的婚姻纠葛;从他们的出身看来,似乎红楼梦直接显露出来的矛盾,好像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然而,如果我们能够比较深入地从问题的本质着眼的话,那么我们将不难发现: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悲剧性的冲突却是有着深刻的、广泛的社会内容和时代意义的,换句话说,这个冲突的深层的发展和围绕着这个中心冲突多方面的表现,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内容和孕育着的社会要求。因为在过去的社会里,阶级关系,阶级矛盾是错综复杂的,又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因而反映这种社会现实的作品的人物关系和事件的内容也是错综复杂的。

    由此可见,我们考察一部作品所表现的矛盾的性质,不应从作品的题材的性质做出判断,而应从作品所表现的全部社会内容及其社会性质着眼,即从人物性格与性格、性格与环境的冲突的内容及其性质着眼,从分析各个人物属于哪一种社会典型着眼,从而确定作品所表现的矛盾的性质。

        (一)

    那么红楼梦的人物性格与性格、性格与环境的冲突体现了怎样的社会内容呢?各别人物代表着怎样的社会典型和社会力量呢?这就不能不对具体人物、人物和人物的关系、人物和时代的关系作一番具体的分析。

    为了正确地了解红楼梦中各别人物代表着怎样的社会典型和社会力量,我们首先就接触到一个问题,即当时社会情况是怎样的,当时的社会的情况和红楼梦中人物的关系是怎样的,因此,我们在对人物进行具体分析之前,就必须首先叙述一下当时的社会情况,那怕是极简单的叙述。

    当时清代的所谓“康乾盛世”时期,在政治上是满汉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首先是对农民的极端专制主义的统治,这种统治充分表现了封建末期地主阶级的顽抗性和异族统治特有的褊狭性和残酷性。在这种残酷统治下,劳动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自由,并受着各种残酷的压迫以至迫害。在经济上,满汉地主残酷地剥削着劳动人民,劳动人民首先是农民在地主阶级穷凶极恶的强取豪夺下过着痛苦、悲惨的生活。由于封建地主对农民政治上经济上残酷的压迫与剥削,农民起义活动已在深刻的酝酿中,农民对封建制度的反抗情绪,对自由解放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封建国家和贵族官僚对手工业和商业采取着限制和剥夺的政策。尽管如此,但由于明代手工业和商业已有相当的发展,加上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采用货币地租的形式,贵族官僚为满足穷奢极欲的享乐需要大量的奢侈品,这在客观上都刺激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因而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逐渐扩大,商品货币关系日益发展,商业和高利贷资本的作用随之增大,商人资本正在增长,并开始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企图控制直接生产者。于是部份手工业和农村手工业落入商人手中,出现了若干带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出现了许多自由商人和独立手工业者,市民阶层开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在这种经济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新兴的表现为与封建主义相对抗的市民阶层的思想。这种思想表现为追求民主自由和要求个性解放,但在生活中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这种思想和要求是和当时农民的思想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并且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但又有它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先进的带有近代民主主义的色彩。

    总起来说,当时是封建社会正处在开始分解,从封建社会内部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因素正是萌芽的时代。虽然,当时占有支配地位的决定社会性质的还是封建经济,因而还是封建社会;但是,这时的封建社会却不同于以前的任何时期,那就是: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产生了市民阶层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促使当时社会固有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地主阶级内部矛盾更加尖锐化;这些矛盾表现在思想上就是广大人民要求个性解放,民主自由带有近代民主主义色彩的先进的思想和封建主义的矛盾,这些矛盾是互相关联、互相交织着的,这些矛盾的斗争,都在不同程度上摧毁着当时的封建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红楼梦就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情况下产生的,并且充分深刻地反映了上述社会情况。

    红楼梦中的贾府就是当时整个行将崩溃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典型的写照。当时封建贵族地主阶级的生活的骄奢淫逸、腐败糜烂,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的破产,封建社会固有的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化,封建经济开始动摇,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及西洋资本主义的侵入,新生的市民阶层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这些体现着封建社会行将崩溃的征象,红楼梦都淋漓尽致的反映出来。红楼梦不仅揭露了丑恶的腐朽的封建贵族地主阶级的没落,而且颂扬了作为和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立的广大人民要求自由,个性解放,带有近代民主主义色彩的新生力量。这两个方面构成了红楼梦的主要矛盾的冲突,而这个矛盾和冲突是通过以代表封建贵族地主阶级的贾政、薛宝钗等和反对封建制度要求个性解放、自由的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关系的描写体现的。

        (二)

    贾宝玉是站在这个矛盾和冲突的尖端,是作品所歌颂的主要的正面人物,因此,宝玉这个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及其特点以及他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与时代的关联,是我们研究红楼梦所表现的矛盾的性质的关键问题。

    贾宝玉这个人物,是一个矛盾的复杂的性格,在作品中是有发展的,逐渐深化的。他的性格的矛盾性、复杂性是由于他一方面是贾府的宠儿,同时又是贾府的叛逆者所决定的。个人和环境的对立,说明他的孤立,没有依靠,必然失败,也说明他有一定的勇气与反抗精神,敢于面对强大的传统势力;因为他是被宠爱的中心,也说明他对环境有一定的依赖性,养尊处优,骄生惯养形成了他的许多缺点与软弱性,他的阶级不能不在他身上打下一些烙印。

    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这个人物的特别可爱之处,是在于他永远坚持自己的一套,永不改变自己对环境的对立状态。也就是说,叛逆思想乃是他这个矛盾性格的主导方面,而且随着封建势力对于他本人和他所同情热爱的被压迫者越来越残酷的迫害以及他对这些事件的深刻的体验,他的叛逆思想也就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彻底。

    贾宝玉的叛逆思想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陆树lún@①同志认为:贾母对宝玉的溺爱,那种宠儿生活养成他的惰性,向无拘束的生活追求,造成了他的叛逆性格(2)。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因为宠儿生活只是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的客观条件,更确切些说,宠儿生活只是给予他叛逆性格形成的可能性,决不是他叛逆性格形成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原因。大家知道,贾琏也是贾府的宠儿,从小也过着放荡不拘的生活,如果按照陆树lún@①同志的论断推论,岂不是也应该发展成封建统治阶级的叛逆性格吗?可是我们知道,贾琏却是一个无所事事、整天价寻花问柳的淫棍,一个在兽性的性欲中生活的混蛋。由此可见,宠儿的放荡不拘的生活,只会产生像贾琏那样的浪荡家伙,决不会产生像贾宝玉这样具有优美、纯真的心灵的人物。

    那么究竟贾宝玉的叛逆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他生活在贾府那样的大封建贵族地主家庭里,周围的人物如他的伯父、父亲、哥哥们,表面上维持一套封建道德的仪式,虚伪的讲究一套“规矩”、“礼教”,实际上他们的思想和行动都极其肮脏,极其丑恶的。在家庭生活方面,他们是荒淫无耻、争权夺利、钩心斗角;对外是横暴恣肆、巧取豪夺、陷害无辜,为达到这些目的他们不择手段:贪污中饱、刻削挪移、敲诈勒索、重利盘剥,甚至公然互相偷盗。宝玉的父亲贾政,表面上看来,似乎道貌岸然,实际上却是一个平庸狭隘、卑鄙愚陋、势利薰心、一心一意向上爬的顺驯的奴才,是一个封建秩序,封建传统的最忠实的支持者(3),所有这些丑恶的人物和事件都给一个纯洁的少年——贾宝玉的心灵上以反面的刺激。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那就是贾宝玉从小就和一群天真、纯洁的少女们生活在一起。其中固然有不少贵族阶级出身的小姐,但在封建制度的压抑下,妇女的命运是特别悲惨的,即使是贵族家庭的妇女,也同样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因此在她们没有出嫁的时候,在她们身上还多少保持着人的纯良的天性,因而在宝玉看来,她们就显得比起那些老爷、公子们清净一些,特别是他和林黛玉的建立在思想一致的基础上的真挚的爱情,是激发他反封建的力量的源泉之一。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那些生活在那个封建家庭的底层的丫鬟们,她们大都来自劳动人民,带来了劳动人民的质朴、善良的天性,具有被统治阶级认为是“野气”的天真、纯洁、热情和坦率的特质。譬如晴雯,这一个无父无母的孤苦伶仃的少女,她是那么纯洁、真挚、热情,简直是“清净洁白”的化身,正如宝玉所说的好像是一盆刚放出嫩箭的兰草。宝玉在她们身上看到人类优美、纯洁的心灵与人类真正的美。他认为在女儿身上有天地的“钟灵毓秀”,他这样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气逼人。”但丑恶的人物却处于统治地位,为所欲为;而美却被摧残被毁灭,宝玉本人也是为他们束缚、压制、迫害的一个。在这种对比之下,所以他将周围甚至全体的男人一概看作是人类中的“渣滓浊沫”,社会上的“禄蠹”和“禄鬼”,因而对这些人物的“事业”、“学问”、“文章”以及虚伪的礼教、“规矩”直到他们所维护的封建制度一概予以由衷的蔑视,坚决的反抗。

    一般世俗的看法,认为宝玉就是不爱读书(4),这里必须明确:这个看法是模糊的。宝玉并不是一般地反对读书的,他所反对读的只是那些被贾政认为必读的“圣经贤传”,而对一些优美的古典文学著作如楚辞以及后代的诗词歌赋,是非常爱读而且做得来的。尤其是像牡丹亭、会真记等反对封建礼教、要求婚姻自由、歌颂真正的爱情、有着高度的人民性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著作,则不但爱读,而且常用其中一些字句来向林黛玉表达爱情。这就可以证明,他从其中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得到一股反抗的力量。由此可见,这些现实主义著作,对于宝玉叛逆思想的产生,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从宝玉的爱读“庄子”,可见道家思想对他也有一定的影响,普通只注意到消极的一面,事实上,贾宝玉引用道家的著作还有它积极的一面,即反对现存秩序的精神,这对宝玉的思想应该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的。

    以上是我们从作品本身得到的一些对宝玉性格的形成的一些理解。另外,我们应特别注意:宝玉,是作者曹雪芹所要歌颂的正面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代表着美的理想的人物,因此,作者就不能不把他在自己生活中体验到的感受到的在封建制度压抑下的人民大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其中更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市民阶层)的理想和愿望倾注在宝玉身上。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宝玉的叛逆思想,绝不是他所出身的阶级带给他的,而是在当代(以及历来)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下,广大人民的反封建要求自由解放的思想情绪的影响和激励下形成的,是时代的产物。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思想才能发展到超越出本阶级的范围,最后走向完全背叛本阶级的道路。陆树lún@①同志忽视了这个事实,正是他得出宝黛的反抗是“统治阶级内部纠纷”的错误结论的原因之一。

        (三)

    前面已经谈过:宝玉这个人物性格在作品中是有发展的,是逐渐深化的。也就是说,他的叛逆的性格,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他的性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他和贾政等封建制度的维护者的斗争过程和他思想上内在的矛盾及其斗争的过程。现在就从几个主要的事件来看一下他的性格的发展。这儿所说的主要事件,是指他和他所同情与热爱的人物受迫害的事件。

    秦钟是宝玉的同窗好友,是他亲身经历的第一个因和智能儿相爱而遭到封建礼教迫害的牺牲者。秦钟的死,使他感到莫大的悲哀,以致对元妃省亲这样一个在贾府来说非常盛大隆重的事件,他却置若罔闻。从这里可以看出宝玉对真挚的友情和对被迫害者的同情是远远超过了对家庭所谓“荣宗耀祖”的事件的关心的。这在封建地主阶级出身的贾宝玉来说应该是一种反常的现象,然而正是从这种反常的现象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出:一种叛逆情绪已经在这个少年公子的身上潜伏着。虽然这种情绪还是不强烈的,但对封建统治阶级来说,却是可怕的。虽然秦钟和小尼姑的爱情纠葛,还带有某些消极的因素,但其中主要的方面却是积极的,是对当时封建礼教的一种大胆的挑战;并且某些消极的因素正是当时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对秦钟腐蚀的结果。因此,宝玉对这个亡友的悼念和悲痛,是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情绪,并且这种情绪是值得肯定的。

    金钏儿的死,虽牵涉到宝玉,但无疑是王夫人迫害的结果,可是宝玉始终感到内疚,并且使他再一次感到封建礼教的无比残酷。由于对死者无限的怜悯和同情,他无微不至的关怀着死者的妹妹——玉钏儿;死者的周年,正好是贾府老少上下为凤姐庆寿的日子,然而就在这天早晨,他却穿着一身素服私自到野外去祭奠死者。可是金钏的死在与宝玉差不多年龄的宝钗心上起着怎样的反映呢?她对王夫人说:“……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纵有这样大气性,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三十二回)从宝玉和宝钗对金钏儿的死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可以看出同是封建统治阶级出身的差不多年龄的人却具有怎样不同的性格啊!

    表面看来,宝玉的被打,是由于金钏儿和蒋玉函的事件,实际上是贾政对宝玉长期积怒的总爆发。贾政口口声声说要把他打死,确也真正把他打了个半死。但他并没有屈服于封建势力的淫威之下,恰恰相反,他却进一步下了决心:今后还要做贾政所不许做的事,“死了也是情愿的”,以后也真的这样做下去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宝钗和袭人等一再劝他讲求“仕途经济”,可是他骂这是混账话,并且说林黛玉从来没有说过这种混账话:“林姑娘如其说过这些混账话,早和他生分了。”(红楼梦三十二回)

    从这些事件上可以看出,贾宝玉对人生的看法是和封建统治阶级传统的看法绝然对立的,并且他和林黛玉的爱情正是建立在这种对人生相同的看法和相同态度的基础上的,并且也对因为对人生持有不同看法的宝钗、袭人开始疏远、厌弃了。所有这些都说明:如果秦钟死时,他的叛逆思想还是萌芽并且是潜伏着的话,那么这时已经变成一棵小树,并且叛逆的锋芒已经毕露了。

    以后又发生了一系列的他所热爱和同情的人被迫害的事件,这些事件对他的影响以及他的反应,可以从七十回中看出:“宝玉因柳湘莲遁迹空门,又闻得尤三姐自刎,尤二姐被凤姐逼死,又兼五儿自那夜被监禁之后病越重了,连连接接,闲愁胡恨,一重不了一重添,弄得情色若痴,语言常乱,似染怔忡之疾。”

    宝玉因为生活在大观园这个狭小的圈子里,他对现实社会有一定的隔离,不可能直接接触现实生活中的群众斗争,因而最初还对现实存有天真的幻想:以为人们可以而且应当自由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显然,在那个残酷的社会中,这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他经历了上述一系列的事件后,从周围人物命运的变化中,逐渐认识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对残酷的现实越来越清楚的认识,他的叛逆情绪和对自由解放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了。但因为他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出路,于是产生了哀伤的情绪,这正是时代的局限性在这个人物身上的表现。随着对现实的更清楚的认识,他的叛逆情绪就更强烈,哀伤情绪也相应的更强烈。这两种矛盾情绪发展的结果,使他最后终于出走了。

    封建势力的迫害,愈来愈猖獗,愈来愈逼近他了。

    抄检大观园,实际上是以王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对要求自由的青年的示威,是对他们的猖狂进攻。紧接着从大观园中赶走了司棋、芳官、四儿等,夺去了晴雯的生命。晴雯死后,宝玉为她写出了悲愤万分的“芙蓉诔”:“……既怀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贞烈遭危,巾帼惨于雁塞!……毁bì@②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怒又未释。”这里所吐露出来的沉痛、怨恨、愤怒的情绪是多么强烈!

    为什么晴雯的死,宝玉是这样沉痛、怨恨和愤怒呢?因为:晴雯是清净洁白的化身,她从来没被那个可诅咒的时代的污秽所沾染,她是一个聪明、热情、大胆、反抗性最强的少女,她身上表现了人的真正的热情、真诚和坦率。她的被迫害,可以说是整个封建时代人的热情、真诚和个性的被毁灭。宝玉为祭奠她而作的“芙蓉诔”可以说是对整个封建制度的抗议书,也可说是个性解放的宣言(5)。并且还足以说明:这时贾宝玉的叛逆思想已经发展到一个怎样的高度!

    尽管如此,这个贵族出身的公子,并没有就此毅然离开这个肮脏、龌龊的家庭,他还对生活存有一线希望,便是和林黛玉的爱情,他希望能够得到满意的结局。这正是阶级局限性在这个人物身上的表现。但是,在那样一个残酷的典型的封建贵族家庭里,他那种叛逆性的爱情注定是要被摧毁,他那种天真、幼稚的愿望是绝对不能实现的。我们知道:决定宝玉、黛玉相爱的主要条件,是他们思想倾向的一致,生活道路的一致。他俩的爱情,是同贾府整个生活各方面复杂的矛盾密切连系着的,是在周围封建力量猛烈进攻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封建力量对他们的每一次重大的进攻,都是对于他们爱情的一次严重的考验,他们的爱情每一重大发展,也正是每一次考验的成果。由于薛宝钗的插入,这个爱情纠葛——贾府封建力量和实黛的叛逆性爱情之间的矛盾,就更加深入一步,成为贾府封建势力所支持的薛宝钗与贾府封建势力所反对的林黛玉同以贾宝玉为目标进行的爱情的争夺的斗争(6)。

    在封建力量日益沉重的压制和一次比一次残酷的打击下,宝玉和黛玉都病倒了,封建力量就趁这个机会进行了最后也是致命的一次惨重的打击。他们深知要使宝玉心甘情愿的舍弃黛玉而和宝钗结婚是绝不可能的。于是在贾母王夫人的主持下,采用了凤姐的“奇谋”:一方面对宝玉实行欺骗;一方面对黛玉封锁消息,来了个“@③猫换太子”,以钗代黛,宝玉在这种骗局里跟宝钗结了婚。正是宝玉宝钗举行婚礼的时候,黛玉已微闻消息,因而含恨死去。这样,宝玉的最后一线希望也破灭了,于是宝玉一病几死,最后,他不能再在这吃人的魔窟似的家庭中生活下去了。他选择了一条坚决反抗的道路:离家庭、离父母、抛弃宝钗,撒手悬崖地出走了。这表现了他对封建制度永恒的憎恨,表示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永不回头的叛逆者,这是他的叛逆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他的叛逆性格的完成。这个悲剧性的结局,也是他和林黛玉爱情在那个时代里的发展的必然结局,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自由还只是个人理想的时代。

    从以上对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形成、发展和结局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封建统治阶级的宠儿变成本阶级的叛逆者的过程的梗概。为了保持自己人格的完美与纯真,为了追求婚姻自由、追求幸福的生活,他始终与自己出身的阶级相对立,永不妥协地反对着本阶级的一套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并在实践中反抗着封建传统、封建制度,并且最后以出走表明自己和本阶级永不相容,永不妥协的斗争精神。所有这一切都表明:这个人物与封建势力的斗争并非是“无原则”(7)的,并且这个斗争并非没有超出“统治阶级内部纠纷”的范围,如果我们不是唯成份论者而是马克思主义者、不是静止地而是愿意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从发展的观点上认识事物的话。

    其次,从以上粗略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形成、发展和结局的全部过程,就是他反对和反抗封建势力的斗争过程,当然同时也是他的双重性格——本阶级的宠儿性格和叛逆性格的内在斗争过程。这两个矛盾斗争的结果:前者封建势力取得了胜利;后者叛逆性格取得了胜利。这就表明:一方面,他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和斗争是贯穿着他的叛逆性格形成、发展和结局的全部过程的,是贯彻始终的,当然这种反抗和斗争是随着叛逆性格的发展而越来越强烈的。另一方面,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他的反抗和斗争最后遭到失败;又由于时代和他出身的阶级的限制,他找不到出路,走入空门当了和尚,也是这个特定人物性格逻辑地发展必然的结局。尽管如此,这种行动也是一种反抗,虽然它是消极的,比起当时农民暴动来要逊色的多;但对于一个贵族公子出身的贾宝玉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并且表明他对本阶级的斗争和反抗是贯彻到底的。

    可是,潘颖舒先生却不是这样理解的,他认为贾宝玉“在他生活中的一定时期表现了反封建秩序的性格”(重点原来有的),他的根据是:一、“结局却是向封建势力低头的人物,而终于出家了(宝玉),幻灭了”;二、“终于还是听从了父母之命”(指和宝钗结婚);三、“终于还是参加了考试”。(8)

    我们认为潘先生的第一个论据是站不住脚的,我们上面已经说过,出走做和尚也是一种反抗,虽然这种反抗是消极的,比起农民暴动要逊色的多的,但是潘先生也知道:“他(指宝玉)还看不出整个社会历史往哪儿去,也找不出宝玉、黛玉到哪儿去的真正道路。”更确切些说,应该是时代没有告诉他们“真正道路”,所以当时的农民也不知道摆脱苦难生活的“真正道路”。这样,贾宝玉出家的反抗性不是很可以理解了吗?如果我们不以现代革命标准去衡量二百年前的贾宝玉的话。

    其次,宝玉和宝钗的结婚,只能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手段的毒辣狡黠,所以这个纯良的青年上了圈套,并不是他自愿的。如果他是自愿的,并且和封建秩序妥协的话,为什么结婚不久以后他就抛弃宝钗当和尚去呢?如果潘先生不是用现代革命战士是否妥协投降的标准去衡量二百年前的贾宝玉的话,我们想无论如何不会得出“妥协”的结论的。

    再次,贾宝玉参加科举考试,已为大家公认是这个人物性格的发展不相容的事,在这一点上是高鹗对这个人物形象的歪曲。潘先生不批判它,反而拿来做论断贾宝玉性格的主要的依据,并且认为这是宝玉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是不能同意潘先生的贾宝玉“只是在生活中的一定时期表现了反封建秩序的性格”的论断的。并且我们相信:如果潘先生能够把贾宝玉当作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并和他的时代紧密地联系起来看的话,并且对高鹗续作部分有全面正确的理解的话,是不会得出这样的错误论断的。

        (四)

    上面我们已从贾宝玉性格的形成、发展和结局的分析证明贾宝玉和封建势力的冲突已经超越出“阶级内部纠纷”的范围。那么贾宝玉和封建势力的冲突(也就是红楼梦所表现的矛盾)的性质究竟是怎样的呢?为了深入地论证这个问题,我们还想从贾宝玉叛逆思想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并同时对我们认为不妥当的见解提出商榷性的意见。

    我们上面已经谈到:贾政是一个整天摆着道学面孔的所谓“正人君子”,是一个封建秩序封建礼教的坚决维护者、忠实的支持者。他希望他的儿子能够循规蹈矩、尽力读圣贤之书,能够“立身扬名”、“成家立业”、“光宗耀祖”。但是宝玉却和他的希望刚刚相反,背道而驰。他厌恶周围的庸俗腐烂生活,鄙视热中功名利禄之徒,称他们为“国贼”、“禄蠹”、“禄鬼”。宣称读书上进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他鄙视封建道德,他素日就懒于和士大夫诸男子交谈;又最厌衣冠礼服“贺吊往来等事”。把最高封建道德所谓“文死谏、武死战”说成“须眉浊物沽名要誉”的骗人勾当。正因为如此,所以他鄙视登入仕途的敲门砖那束缚人才智、培养封建奴才的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他把劝他读书求上进的话一律叫做混账话。他本来在姊妹们面前非常“温和有礼”,可是对于劝他讲“仕途经济”的史湘云、薛宝钗就“不管人脸上过得去过不去。”当面调刺;说她们“好端端一个清净女儿,也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在后四十回写到他会见多年想望并引为同调的甄宝玉后,发现了他也变成了一个“禄蠹”,便非常生气,并感到自己和他面貌相同是莫大的耻辱。而最后的出走,更说明他对一切封建制度的蔑视与决绝。这正是后四十回中合乎宝玉性格发展规律的描写。

    “男尊女卑”,男权主义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一个支柱,在封建社会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所谓“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便是贾政等所信奉的千百年来的教条。妇女生活在残酷压迫下的社会底层,一般都逃不脱薄命的结局。尤其那些丫环们,她们以女性奴隶身份受着双重的压迫。但是宝玉却在他大骂当时“正人君子”的士大夫为“国贼禄鬼”的同时,认为女子是最纯洁的人。在他看来,青年女性是天真的美丽的纯洁的化身,他衷心地同情她们的遭遇,他为她们的被侮辱被损害而痛苦而愤恨。他从心底里泛爱着一切被迫害的女性,女子在他的心目中没有什么上下尊卑,一律平等地看待她们。他恨不能化一身为数身安慰她们,帮助她们,为她们效劳。他认为博得她们的信任和真挚的友情,“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也无足叹息。”总之,他对妇女的看法和态度是跟封建传统的看法和态度是根本对立的、绝对不相容的。

    可是,孙昌熙先生却认为:“宝玉是热爱少女少妇讨厌中年妇女特别是老太婆们的,……他是见了少女少妇就爱,到处低三下四地献殷勤,博取她们的青睐,进而占有她们。”(9)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我们首先从宝玉的一段话来看吧:“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儿来;再老了,更不是珠子,而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五十九回)小丫鬟春燕向藕官儿转述宝玉这段话以后,便作出这样的评价:“这话虽是混账话,想起来真不错。”接着她就批评她母亲和她姑妈不该太爱钱,虐待干女儿。我们知道,春燕的母亲和姑妈分别是芳官、藕官的干娘,她们享用芳官、藕官的月钱却虐待她们,宝玉对此是非常愤慨而且是站在被虐待者的一边而打抱不平的。对其他如李嬷嬷、王善保家的,情况也类似。赖大的母亲曾当面说宝玉不爱读书,他对她还能有好印象吗?可见并非因为年老而讨厌她们,实在是因为她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成“鱼眼睛”了;不然的话,他为什么又特别喜欢刘老老呢,她不是更老吗?再看他对中年妇女的态度。在抄检大观园之后,周瑞家的奉命赶走司棋,把她强拉走,连一句话也不让她跟宝玉说。走后,宝玉恨的指着她顿足说道:“奇怪!奇怪!怎么这些人只一嫁了汉子,染了男人气味,就这样混账起来,比男子更可杀了。”(七十七回)从语气上来看似乎不只是说的她一人(应该包括林之孝家等),更可以看出他不是因为她们嫁了汉子年纪已老而讨厌她们。所谓“染了男人气味”因而“混账起来”,显然是指的她们是封建主子的忠实奴才,常对被压迫的少女狐假虎威地露出狰狞面目的事实。再看一下他是否见了少女少妇就爱、就献殷勤而想占有她们呢?就宝玉对他认为服务机会不可多得的平儿的态度来说吧:不错,他确曾殷勤地服侍了她一次,事后,除了感到“怡然自得”外,他还想了些什么呢?不是想的如何去占有她,而是“忽又思及贾琏惟知以淫乐娱己,并不知作养脂粉,又思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凤姐夫妇二人,以贾琏之俗,凤姐之威,她竟能周旋妥贴;今儿还遭荼毒,也就薄命的很了。”(四十四回)想到这里便又伤感起来。很显然,宝玉这段内心思想活动表明,他对平儿完全是出于天真纯洁的爱、同情和怜悯。再如对藕官、香菱、紫鹃、鸳鸯、彩云等等,虽他曾以不同方式为她们服过务,但决不是想博得她们的“青睐”,“进而占有她们”,同样是以一种赤诚的纯真的无私的爱对待她们的。又如,晴雯的嫂子——一个少妇对他那种举动,他不是很可以“占有”她吗?可是他却吓得脸黄、惊叫起来。应该怎样解释这个人物此时此地的表现呢?!……所有这些事实都证明:他对妇女的态度跟“只知以淫乐娱己”的淫棍贾琏、老淫棍贾赦等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他其所以对于某些中年妇女、老年妇女表示厌恶,决不是像孙先生所认为的从因为不能“占有”的心情出发的,而是因为一般妇女结婚后,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思想对她们的腐蚀也就越来越大,所以贾宝玉才发出“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宝珠……”这样的感慨来。

    不可否认,在贾宝玉性格的某些方面是存在着他本阶级给他的一些消极因素的。这特别表现在他早期对少年妇女的态度上,就他所处的时代和家庭环境来说,这是必然的,因而也是真实的。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来看,从他的感情到行动都是封建地主阶级的逆子和叛徒。同时,从他性格的发展上看,他早期对妇女的某些不好的态度是随着他的叛逆性格发展而逐渐有所改变的,他并不是永远都在吃胭脂。他早期和袭人的关系当然是不正当的,可是后来不是对袭人渐渐疏远冷淡了吗,而和晴雯的关系不是始终保持了纯洁的真诚的友情吗?而且,他早期认为所有的少女都好,随着对她们的观察,渐渐认识了她们各自不同的品质,后来不是把她们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并以截然不同的态度对待吗?所有这些都表明:贾宝玉身上的消极因素在他的叛逆性格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是逐渐得到克服了的。其所以孙先生会认为贾宝玉对青年妇女“献殷勤”并“进而占有她们”,是因为孙先生没有全面地从发展的观点上看贾宝玉,而只是截取了贾宝玉早期存在的某些消极因素就做出了判断,当然这样的判断不能不是片面的,因而是错误的。

    在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压制下,青年男女对自由的婚姻是毫无主权、自由的,男婚女嫁完全取决于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然而贾宝玉却大胆地、热烈地、执着地爱着林黛玉,坚决反对“金玉良缘”。虽然在封建势力的强压和欺骗下,他和薛宝钗结了婚,但是最后还是实践了对黛玉的誓言——抛弃家庭出走做了和尚,表明了他和封建礼教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但是,陆树lún@①同志却不是这样理解的。

    首先,陆树lún@①同志根据贾宝玉一时写出的这样几句话:“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就认为贾宝玉“最后同薛宝钗结婚,实在没有可奇怪的地方”,意思是说,贾、薛的结婚,是他们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然我们并不想说,贾宝玉对薛宝钗从来没有过爱情的冲动,可是这种冲动只是某一个时间暂短的情绪反映,并且只是对宝钗美貌的一时倾倒。而红楼梦所着力表现的却是宝玉对黛玉的建立在思想一致的基础上的爱情,并且从对他们爱情的深入发展过程的描写的同时,细致地描写了宝玉对宝钗的本质的认识和疏远、冷淡到厌弃的过程。正是这样,才构成了作品的中心冲突——“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矛盾。

    黛玉对于“金玉良缘”的看法是:“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配之说,你岂是重这种邪说不重我的。”当她听到宝玉说:“林妹妹从来不说这种混账话……”时,她“不禁又喜又惊,又悲又叹……”(卅二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宝玉和黛玉的互相了解。这种态度更突出地表现在“砸玉”上。我们知道:玉,是所谓“金玉良缘”的根据,而更重要的却的被认为是宝玉的“命根子”,但是有一次,当宝玉听见黛玉说“好姻缘”三字时,“越发迕了己意。心里干咽,口里说不出来。便赌气向颈上摘下“通灵玉”来,咬牙狠命往地下一摔道:“什么劳什子东西,我砸了你完事!”另外,有一次在梦中他还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这些事都是发生在陆树lún@①同志引的续“庄子”一事之后,这是首先应该注意的,同时,这些比起续“庄子”的一段话来,不是更可以说明宝玉的真正心情吗?此外,这以后发生的宝玉听到黛玉(紫鹃哄他)要回家就昏了过去并大病一场的事情,更为人所熟知,这儿就不再引了。本来,这样的描写,在红楼梦中多得是引不胜引的。这不是很显明地把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冲突尖锐地表现出来了吗?并且宝黛叛逆性爱情的悲剧结局,不正是由于他们的性格冲突不可调和的必然结果吗?可惜有些粗心的读者却没有把握人物的整个精神面貌,抓住一星半点似是而非的材料就匆忙地做出判断,怎么不会使自己的论断流于“见秋毫而不见舆薪”之弊呢?

    陆树lún@①同志还认为林黛玉对于贾宝玉的爱情是想在“封建官僚大地主中取得主子地位”,而薛宝钗争夺宝玉也是为了“取得主子地位”,因此,她们的思想“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显然这也是企图证明:钗、黛争夺宝玉的爱情冲突是“统治阶级内部纠纷”。

    他这个论断的第一个根据是:“一个被奴役的婢女曾说:‘林姑娘,嘴里又爱克薄人,心里又细。’(红楼梦二十七回)从此可见她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她反抗的阶级性”。是的,林黛玉嘴巴是刻薄的,心是细的,并且确实是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但这主要是对她所处的丑恶的环境以及那些污浊的人物的蔑视(如:对凤姐、袭人、宝钗等),相反地,她对紫鹃、晴雯等纯洁无瑕的婢女却是友爱的。这个事例,怎么能说明她反抗的“阶级性”呢?她反抗的性质应由对她反抗的内容上分析得出。否则,按照陆树lún@①同志奇怪的逻辑,那“深得下人之心”的宝钗倒是要比林黛玉好得多了?

    他的第二个论据是:林黛玉的“葬花词”和薛宝钗的“柳絮词”所表达的情绪是相同的。这种见解不能不使人们感到非常奇怪:“葬花词”分明体现了被压迫妇女的呼声和对自由的渴望,是饱含着血和泪的,这种情绪特别强烈地表现在“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这两句里,它的基本思想是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难道“天尽头”是指的“主子地位”吗?“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似污淖陷渠沟。”则更进一步地表现出对环境不妥协的斗争精神,而且他后来却真地实践了自己的这个预言,以死来表现了对封建势力的反抗。而“柳絮词”则是满心想当“宝二奶奶”的宝钗的野心勃勃、得意洋洋的情绪的流露,尤其“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两句,露骨地表现出宝钗想凭借封建势力达到目的的思想本质。这两首词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点呢?怎么能说明林黛玉和薛宝钗争夺贾宝玉的爱情的目的是相同的呢?我们认为:恰恰相反,这两首词正好说明她们争夺宝玉的目的是根本不同的。

    陆树lún@①同志的再一个论据是:“她(指林黛玉)为封建思想的维护者薛宝钗所俘虏”。这显然是没有从黛玉所处的环境和钗、黛的性格特点出发,而是从表面现象上看问题。在封建社会,尤其像贾府这样的大封建贵族家庭,是把牡丹亭、西厢记等书看成是闲书中的“淫书”的,宝玉一个男子还要偷偷地看;黛玉如果被人们觉察她读了“淫书”,其后果如何,聪明的林黛玉当然会明了的。林黛玉在行酒令时,一时没注意,说出了两句西厢记上面的话,狡猾的宝钗就抓住了这个机会,便假惺惺地叫她以后留意,并接着以生活上的“关怀”,来进行其进一步的欺骗、笼络。真诚、单纯,多少有点幼稚的林黛玉怎么会不上当呢?上了当不错,但只是为老奸巨猾的宝钗这个人所欺骗,并不是在思想上成了封建思想的俘虏,这从她以后没有放弃、相反却更加强了对宝玉的叛逆性的爱情上可以看出。

    显然,陆树lún@①同志的上述几个论据都是站不住脚的,由此推断出来的结论当然也是错误的。

    很明显,红楼梦的作者这样苦心地围绕着中心冲突细致地描写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三人的关系和他们的心理活动以及他们的性格矛盾、斗争的过程,表现他们之间的不可调和性,正是为了深刻地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反封建、要求婚姻自由、要求个性解放的主题思想。而这个主题思想正是当时广大人民的要求的概括的集中的表现。也正是红楼梦的现实性和人民性的所在。

    所谓“尊卑上下,秩序井然”的严格的等级制度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有力支柱。但贾宝玉却少有阶级偏见,同情小人物,爱护小人物,并把他们当成“人”。我们想只消引一段贾琏的小厮兴儿的一段话,就可以说明了:“宝玉也没个刚气儿,有一遭见了我们,喜欢时没上没下,大家乱玩一阵;不喜欢,各自去了,他也不理人。我们坐着卧着见了他也不理他,他也不责备。因此没人怕他,只管随便,都过得去。”具体表现:他的小使和一个小丫鬟幽会,被他撞见而吓得跑了。他说:“你别怕,我是不告诉人的。”这倒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更突出地是表现在他对于受着双重压迫的丫鬟们的出于无私的真诚的同情、热爱,这在前面已谈过,这儿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如:藕官烧纸,叫老妈子看见,非要拉她回太太不可,宝玉来到想办法给他解了围;彩云偷了东西,不敢承认,他就承当,说是他拿了去玩的。类似的事情是很多的,这儿不多举了。

    如上所述,贾宝玉全面坚决地否定了封建传统、封建制度,不能忍受周围的庸俗腐朽的空气,无视一切封建秩序,他和封建统治阶级是针锋相对、根本对立的。正因此,贾政才说他是“上辱先人”的“逆子”,说他明日还要“弑父弑君”,被当世目为“禀性乖张,性情怪谲”而“百口嘲谤,万目睚眦”了。在他身上,反封建是和追求个性解放、人道主义精神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他的性格带着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将要崩溃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特点,体现了历来尤其是当时中国人民要求自由解放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也多少反映了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发展而逐渐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这个历史事实。也就是说,这个叛逆性格是体现着人民大众的利益、要求,体现着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愿望的正面典型形象,是新人物的萌芽。

    综上所述,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封建社会行将崩溃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由于市民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出现,形成了市民阶层跟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在意识形态上,是带有近代民主主义色彩的要求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跟封建思想的矛盾。这个矛盾的斗争,又推进了封建社会固有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具体表现在农民暴动在深刻酝酿这个事实上,同时也表现在农民反封建、要求自由、解放的思想斗争上。而上述两个矛盾和斗争,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并且市民阶层的利益、要求基本上和农民阶级的利益、要求是一致的。红楼梦是通过正面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等跟反面人物贾政、薛宝钗等之间的冲突反映这个现实的。我们从对处在矛盾尖端的贾宝玉的叛逆思想形成的分析,知道了贾宝玉的叛逆思想是在当时(及历代)广大人民反封建斗争的激励下形成的,实际上就是当时广大人民反封建的情绪、心理和愿望的集中反映。因此,贾宝玉在大观园内的斗争和大观园外的广大人民的斗争不是彼此孤立、互不关联、互不影响的,因而不应人为地把大观园的围墙理解成贾宝玉反封建的斗争和广大人民反封建的斗争不可逾越的鸿沟。通过对贾宝玉性格发展过程的分析,明白了他的叛逆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也就是他的叛逆思想战胜他的阶级偏见的过程,也就是他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过程。当然他的反抗性是随着他的叛逆思想的发展而越来越强烈的,但却是贯彻始终的,因而他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的一贯的叛逆性格,尽管他的反抗性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但对封建势力却是一贯地反抗着的,并不是“在他生活中的一定时期表现了反封建秩序的性格”,并且这个叛逆性格表明,他反封建势力的斗争已经远远超出“统治阶级内部纠纷”的范围。从对贾宝玉叛逆思想几个主要方面的探索,我们知道他的叛逆思想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制度、要求个性解放个性自由、人道主义精神。这种思想正是当代广大人民反封建斗争的愤怒情绪和他们的善良愿望及其合理要求的深刻的集中的概括的反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红楼梦所表现的矛盾,实质上就是封建社会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大众跟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所以,红楼梦通过对这个矛盾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描写所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就有着高度的积极意义和历史价值,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现实性。

    但还必须特别指出:红楼梦的反封建的主题思想带有近代民主主义的色彩,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过去封建社会任何时期的文学作品,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个思想特色是当时某些资本主义因素萌芽这个历史事实的反映。因此,红楼梦成为一部对于我们有着高度历史认识意义和美学价值的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

    最后,必须郑重指出:从反对俞平伯在古典文学上的资产阶级唯心论的观点的斗争以来,不少同志(如李希凡、蓝翎等同志)正确地运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方法积极地参加了这个斗争,但也有一些人仍然采用了唯心论的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方法,孤立的、静止地、片面地分析问题,因而他们对于红楼梦的若干重大问题的理解都是错误的,因而也就在不同程度上贬低了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由此可见,在深入和俞平伯的资产阶级唯心观点斗争的同时,必须向各种形形色色的实质上是主观唯心论的论调进行坚决的斗争!

    (本文系根据笔者在山大寒假学生讨论会上的发言稿整理而成一九五五、二、七)

    正文注释:

    (1)陆树lún@①:“谈谈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形象”(见“文史哲”一九五五年第一期廿五页)

    (2)陆树lún@①:“谈谈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形象”(见“文史哲”一九五五年第一期廿五页)

    (3)参考舒芜同志的分析(见中国青年54.23)

    (4)陆树lún@①就有这样的见解。

    (5)参考许之乔同志的分析(见文艺学习8)

    (6)参考舒芜同志的分析(见中国青年54.23)

    (7)陆树lún@①就有这样的见解。

    (8)潘颖舒:“略谈‘红楼梦’的人民性”(见“文史哲”一九五五年第一期廿一页)

    (9)孙昌熙:“从考证谈到红楼梦的评价问题”(见“文史哲”一九五五年第一期廿三页)

    【外字】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山下加仑

    @②原字为讠加皮

    @③原字为豸加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