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战争的绚丽画卷——读长篇小说《大刀记》

    【作者】赵耀堂

    【期号】197503

    【总期号】114

    【页码】78

    【正文】

    郭澄清同志经过几年的勤奋劳动,艰苦创作,终于完成了他的三卷集长篇小说《大刀记》。这部作品现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山东人民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是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丰硕成果,是百花盛开的无产阶级文艺园地的又一朵灿烂新花。为此,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热烈祝贺这部长篇小说的问世。

    《大刀记》描写的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冀鲁平原游击战。我八路军一支游击队(即大刀队)队长梁永生,奉命深入敌后,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龙潭街——宁安寨一带开辟工作,组织人民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政权,率领大刀队展开游击战,坚持敌后抗日。而敌寇石黑,为了割裂我河东、河西两地区抗日军民的联系,控制南北交通要道,掠夺粮食、棉花、油料、火硝,实现其“以战养战”的侵略方针,也极力争夺这一战略要地,妄图消灭这支抗日游击队。作品的矛盾冲突就围绕着这场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而展开。作者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以饱蘸着无产阶级感情的彩笔,纵情讴歌了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战争,成功地塑造了梁永生这个我军基层指挥员的英雄形象,深刻地展现了人民是打不破的铜墙铁壁,“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一伟大主题,从而热情地歌颂了毛主席关于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谱写了一曲人民战争的气壮山河的胜利凯歌。

    当上级派梁永生到这一带开辟工作,率领大刀队坚持游击战时,抗日战争正是处于敌强我弱的相持阶段,斗争的环境是莽莽平原,既没有丛山峻岭可作屏障,又没有河湖港汊借以掩蔽,“抬头见据点,低头是公路,我们活动的地盘越来越小,处境极端困难呀!”在这种情况下,梁永生及其率领的大刀队,在毛主席关于持久战的光辉思想指引下,扎根于群众之中,组织、发动群众挖地洞,修地道,拿起大刀、镢头、红缨枪,在莽莽平川上和暂时强大的敌人周旋,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终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冲垮了敌寇的“铁壁合围”,和全国人民一道,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征服中国,征服亚洲”的狂妄野心,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中,用简陋的武器——步枪、土炮、大刀、长矛,打败了用飞机、坦克等现代化武器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帝国主义,这一震惊中外的伟大壮举,用铁的事实,戳穿了日本帝国主义者自吹自擂不可战胜的神话,再一次证明了被压迫人民不靠什么救世主、全靠自己救自己的伟大真理。《大刀记》主题的深刻现实意义正在于此。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塑造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优秀代表——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无产阶级文艺只有努力塑造好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才能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发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战斗作用。革命样板戏在这方面做出了光辉的榜样,它所实践、积累的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形象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已成为无产阶级一切文学艺术形式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大刀记》遵照毛主席的教导,正确地把握了抗日战争时期党所领导的抗日军民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生死搏斗这一主要矛盾,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努力学习革命样板戏“三突出”的创作经验,全力地塑造了我八路军大刀队队长梁永生这一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作品深刻的主题思想,也正是通过塑造这一英雄形象体现出来的。

    无产阶级英雄人物,是在革命斗争中熔铸出来的。离开革命斗争的实践,英雄人物的聪明才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种所谓英雄人物是“天生”的、“非凡”的“超人”,是“未卜先知”的“圣贤”,其实是地道的唯心论的先验论,是骗人的鬼话。《大刀记》中梁永生的英雄性格和革命才干,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冶炼出来的,又是在同敌人的尖锐斗争中得到充分展示的。作品通过一系列生动、感人的情节,描写了梁永生的革命实践,正确地反映了这一英雄人物的成长过程。

    树有根,水有源。梁永生出生在一个苦大仇深的贫农家庭,在万恶的旧社会里,他祖祖辈辈一贫如洗,世世代代给地主当牛作马,父亲梁宝成被外号叫白眼狼的大财主恶霸贾永贵害死,母亲被逼投河,这一切都使他对豺狼当道的旧社会产生不共戴天的仇,翻江倒海的恨!作者在《开篇》部分用简叙、倒叙、插叙等手法,描写了苦大仇深的梁永生在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不畏强暴、富于斗争精神的性格,点明了梁永生的思想基础,揭示了梁永生朴素的阶级本质的来源,并突出了梁永生这条硬汉子对穷人无限的爱、对地主恶霸强烈的恨,为这一英雄人物的成长打下了扎实的思想基础。

    是党给了梁永生智慧和力量!是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给梁永生和千百万劳苦大众指出了一条正确的方向。在梁永生带着朴素的阶级感情自发地与财主恶霸斗争阶段,他曾怀有单纯的复仇思想,不畏强暴,手挥单刀,大闹黄家镇,虎口拔牙、火中救人,匹马单枪夜进龙潭,放火烧毁白眼狼的粮仓、草垛。但是,复仇并没有成功,他所想象的“杀尽不平方太平”的理想并没有实现,穷苦人也没有摆脱自己身上的枷锁。只有找到了党,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在他奔延安寻求革命真理的途中,遇到了毛主席领导的队伍某部连指导员方延彬。方延彬对他说:“老梁,你这二十多年,多么象那只乱撞笼子的鸟儿呀!你拿着一口大刀,从冀鲁平原撞到兴安岭,又从兴安岭撞回冀鲁平原!你要过饭,锔过碗,打过铁,打过猎,开过荒,种过地,拉过洋车,干过零工……活没少干,路没少跑,苦没少吃,气没少生,结果怎么样呢?”方延彬这一席发人深思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梁永生的心坎,他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方延彬的讲述。是啊!乱撞乱碰二十多年,结果是家破人亡,原因在哪?方延彬一针见血地指出:“旧社会,就很象一个老大老大的铁笼子;你,拿着一口大刀,在这个大铁笼子里东碰西撞,一直扑棱了二十多年……”,“老梁呀,照你过去这么个扑棱法,别说是再扑棱二十年,你就算扑棱到老死,也是白扑棱呀!”“要想不受穷,要想不受气,那非得把这个大铁笼子砸个稀巴烂才行”。方延彬进而向梁永生指出,靠一个人、一家人、一庄人是砸不烂旧社会这个穷人的大牢笼的,只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才能够彻底做到。方延彬对梁永生指出的《共产党宣言》中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话,就象春雨洒落在已经播种的土地上,点点滴滴渗进梁永生的心窝里。终于使梁永生明白了:只要普天下穷苦人一条心,凝聚成一股力量,劲往一处使,血往一处流,就一定能彻底砸烂旧世界这个穷人的大牢笼。在方延彬的指引下,梁永生穿上军装,拿起武器,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当他刚参加八路军时,方延彬发觉他存有狭隘的报家仇思想,便及时地对他进行了教育:“老梁啊,你准备了几十年,奔走了几千里,为啥呢?为了报仇,为了报你的家仇!是吧?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闹革命,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又是为了啥呢?是为了全国的广大劳动群众都翻个身,为了我们的民族得到解放,也就是说,把那些侵略人、剥削人、压迫人的家伙们,打倒在地,并建立一个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今后,你应该让你的家仇,加入阶级仇、民族恨这个‘大集体’,就象你由一个个体农民加入到咱八路军这个‘大集体’中来一样,别让它在你的头脑中乱冲乱撞了!”方延彬的话,在梁永生的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心中犹如一把火,熊熊地燃烧起来。梁永生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阶级觉悟迅速提高,很快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具有朴素的阶级感情和狭隘复仇思想的普通农民,变成自觉的无产阶级战士。作品通过一系列生动情节的描绘,形象地揭示出党育英雄、实践出真知的伟大真理。

    毛主席指出:“我们不许可任何一个红军指挥员变为乱撞乱碰的鲁莽家;我们必须提倡每个红军指挥员变为勇敢而明智的英雄”。梁永生正是这样一个勇敢而明智的指挥员。他面对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斗争局势,遵循毛主席的教导,根据上级的指示,在敌后深入发动群众,坚持游击战,胜利地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诸如龙潭街东口打伏击,巧夺黄家镇,夜战水泊,或声东击西、神出鬼没袭扰敌人,或化装改扮深入虎穴掏敌肝胆,等等,终于,牢牢地控制住了龙潭街——宁安寨这一带军事要地,最后配合主力部队,歼灭了石黑这股敌人,取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有力的支援了前线,充分显示了梁永生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与无产阶级英雄胆略。梁永生这种无产阶级革命胆略来自毛泽东思想,他每前进一步都靠毛泽东思想导航,他与敌人进行的每一场战斗,都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光辉。作品描绘他刻苦读毛主席的书以及他倾听上级指示的情节,给广大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在读毛主席书的时候,蚊子咬他他不觉,烟灭了他还在抽……他在听县委领导人向他作指示的时候,他连窗外的雷声、雨声都听不见”。

    梁永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在他正确地执行毛主席的军事路线,在莽莽平川上与敌寇展开游击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毛主席指出: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游击战争是一般地用袭击的形式表现其进攻的。”梁永生十分清楚:要和暂时强大的日寇周旋并取得胜利,就必须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没有这种游击战争,就不可能很好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化。梁永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遵照毛主席的战略战术原则,高度发挥了游击战争这种灵活、巧妙的特点,和各村民兵紧密配合,协同作战,采取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进、敌变我变,跟敌人进行迂回周旋的灵活打法,在汪洋大海般的辽阔平原上,神出鬼没,声东击西,变化莫测,紧紧地牵着敌寇的“牛鼻子”,兜圈圈,“捉迷藏”,“得空就打,打了就走,使得敌人天天兵有伤亡,枪有损失,可又干着急没有办法。”直搅得敌人草木皆兵,坐卧不安。在如此辽阔的人民战争图景里,使敌寇象一匹耳聋眼瞎的野牛冲入火阵,晕头转向,寸步难行。

    梁永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气概,其最深厚的根源是人民群众。梁永生及其率领的大刀队,牢记毛主席的教导:“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所以,他们深入敌后,不是光打仗,还主动地做好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建立抗日武装,发展农村党组织,开展民兵工作,热心地帮助群众搞生产、挖地道。梁永生“从心眼里和劳动人民亲近。他每到一处,只要和人家谈上一阵,就很快熟起来。要在谁家住上几天,就跟那家成了一家人。”他深刻懂得“要不是人民群众支援我们,我们这些‘神八路’呀,不得光着膀子喝西北风呀!”正因为梁永生及其率领的大刀队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人民才把子弟兵放在心坎上,并积极地参加抗日活动。他们领路、送信、拆桥、破路、站岗、放哨、挑道沟、割电线、送公粮、藏八路、救伤员、抬担架、埋地雷、挖地道……,全力地支援人民军队同敌寇进行斗争。军民团结战斗,筑成了一道坚如磐石的铜墙铁壁,生动地描绘了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敌后我军民生死与共的战斗情谊,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的伟大真理,有力地显示了人民战争的无穷威力。

    《大刀记》除塑造了梁永生这一气贯长虹、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外,还塑造了方延彬、沈万泉、王锁柱、梁志勇、赵水生、秦海城、杨大虎等众多的英雄群象,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品所塑造的这些英雄人物均从不同的角度为主要英雄人物梁永生作铺垫和烘托,使梁永生这一英雄形象更丰满,更感人。

    《大刀记》的语言也写得比较质朴、生动,生活气息较浓,说明作者在向群众学习语言方面下了功夫。尽管作品的结构在某些地方还不够紧凑,某些章节的文字也显得有点拖沓,但是瑕不掩玉,《大刀记》仍不愧为一部充满革命激情,热情赞颂党和毛主席领导的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好作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