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周年

    【作者】田仲济/冯沅君/包干夫/王安友/严薇青/孙昌熙

    【期号】196202

    【总期号】81

    【页码】1

    【正文】

              根本问题是和工农结合的问题

                  田仲济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上的指导作用,现在是非常明显了。它总结了五四以来革命文学运动的历史经验,明确了中国革命文学的发展方向,指出了革命文学家最根本的问题是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问题,是和工农兵相结合的问题,是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

    为工农兵服务和工农兵相结合,实际上也就是转变立场和世界观的问题。毛主席从来就非常重视这个问题,他认为这是区别知识分子革命或者是不革命的标志。早在1939年的《五四运动》一文中他就说过“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他们的最后分界仅仅在这一点,而不在乎口讲什么三民主义或马克思主义。”这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占文艺工作者绝大多数的中国来说,这样提法是具有极深刻的意义的。

    回顾一下中国现代文学史,在1927年左右好象已经有不少作家注意到思想意识的转变问题了,但认识不到思想改造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实际上如毛主席说的,“还不大清楚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区别”,从而以为转变是易如反掌,一夜间即可完成的事。认识不到这一点,自然就难谈到转变立场、改造思想和工农兵相结合的问题。甚而《讲话》发表以后,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完全理解了,而是逐步地提高才达到了今天的认识的。为了检验一下自己当时是怎样理解的,我翻阅了那时写的一本小册子,在谈到世界观和创作方法时有这末几句话:“科学的世界观是帮助作家认识现实,掘发现实的方法,因单凭感觉的认识来反映客观世界,并不能正确地创造艺术形象,描写现实。”在另一页上又有一句:“正确的世界观是帮助作家能够深切透视民族生活并与人民大众情感合抱的一枚钥匙。”除了这几句话外,也谈到了写工农兵,谈到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

    这本小册子证明了我当时对《讲话》的理解,还只是从字句的表面上去理解,还没能认识它的精神实质。离开转变立场、改造思想,而奢谈世界观的问题,这比起十几年前创造社的作家们当时的见解并高明不了许多。时间可相隔了十几年,而这十几年的中国革命的发展又是如何巨大啊!

    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确是作为一个革命作家的根本问题,但倘不指出若是不经过转变阶级立场,长期和艰苦的思想改造,是难以树立这种无产阶级世界观,那就为工农兵服务,和工农兵相结合,会成为以小资产阶级思想感情,从小资产阶级的立场,来写工农兵,来和工农兵相结合,结果不是貌合神离,就是格格不入。就我们中国的现实说,“向无产阶级投降”是如何重要啊!据说,那是在座谈会中,朱德同志唯一的一次,打断了,同时也是针对了,别人的发言而提出的一句话。那句话被何其芳同志在文章中记录下来了。

    一个人,否定了旧的自我是不容易的,特别是在我们国家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起过进步作用的小资产阶级,历史的负累使他们更难以认识自己的丑恶而否定自己。这种情况有力地说明了我们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改造的艰巨性,同时也说明了加强改造的必要性。

    解放后不久,文艺界关于写小资产阶级的讨论,以及一些有关的文艺思想的斗争,都反映了一个问题:“要求人们按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面貌来改造党,改造世界。”这说明的也不是别的问题,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变立场、改造思想的重要性和艰巨性。那时,离《讲话》的发表已七年了,第一次全国文代大会刚刚举过手承认《讲话》是我们的文艺方针,但立场、世界观都没有改变,只能以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世界观去看工农兵,去和工农兵相结合,而并不是和工农兵站在一个立场上,因而也就无法和工农兵取得同一的观点。所以,在抽象地讨论文艺方针、文艺方向时,可能没有问题,到一碰到具体问题,刚放下的举起的赞同的手便会为反对而抬起了。

    “向无产阶级投降。”朱德同志的话是多末深刻啊!

    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是一个根本问题,和工农兵相结合是一个根本问题。每一次重读《讲话》,就可以获得一次不同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也愈来愈为深刻了。“是一个假马克思主义者还是一个真马克思主义者,只要看他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的关系如何,就完全清楚了。只有这一个辨别的标准,没有第二个标准。”⑴“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结合的,是革命的,否则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他今天把自己结合于工农群众,他今天是革命的;但是如果他明天不去结合了,或者反过来压迫老百姓,那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了。”⑵

    毛主席的话对于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实际上,也是对于我们每一个知识分子,是多末恳切和重要啊!

          做好继承文学遗产的工作争取作毛主席的好学生

                  冯沅君

    延安是我国的革命圣地。自从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进驻到那里,延安就象黑夜的灯塔一样照明着中国革命的道路。毛主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高瞻远瞩,对革命前途了如指掌,因而当时的一些方针政策不仅在那个具体的历史阶段发挥过巨大作用,赢得辉煌的胜利,而且它们在今天,甚至于在将来,仍是全国人民由胜利走向胜利的指南针。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这样。

    延安文艺座谈会是一九四二年为文艺界整风而举行的。在毛主席的《讲话》的教导下,当时文艺工作者在文艺思想改造上来了个飞跃,配合着工作实践,使文艺迅速地获得丰收。丰收的果实是为革命斗争服务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兼有正确的思想内容与广大人民喜见乐闻的艺术形式、艺术风格,从内而外都是崭新的、空前的。

    全国解放,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十三年来,中国的文艺界又是日新月异地突飞猛进。工作者的队伍大大地发展了,作品的质量显著地提高了。这些说不尽、道不完的成就怎样来的?这主要是党的文艺政策的胜利,毛主席的文艺思想的胜利,而二十年前的《讲话》则是今天的胜利与将来更大的胜利的种子与根gāi@⑴。

    作为一个古典文学研究者,在纪念《讲话》发表的二十周年的时候,我的感想约有以下三点。

    第一,我深深感到,在学习《讲话》之前,我们这些和古典文学打交道的人,绝大多数是盲目的,也就是既无正确的目的,又无正确的方法。《讲话》使我们知道继承文学遗产是为了人民大众;这样,目的就明确了。《讲话》又使我们知道评价文艺的两个标准——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前者应放在第一位,后者应放在第二位,二者又是相结合的;这样,方法也明确了。但是,由于多数研究古典文学的人在运用这两个标准时,常出偏差,因而对古代作家的评价往往不偏高就偏低。如对女词人李清照的评价便是其中最显著的例子之一。运用不好两个标准的原因当然不简单,而主要是思想水平不够,其次是业务水平也欠缺。

    自然,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百家争鸣,互相教育,偏差总是会纠正过来的,但在一个相当时期内,它还要残存着。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地正视自己的错误,从思想上,也从业务上提高自己。

    第二,毛主席教导我们批判地吸取文学遗产中有益的东西,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依照我的粗浅的看法,大约有两个方面:思想教育方面与艺术借鉴方面。

    思想教育方面包括三点:首先,优秀的古代作品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表现方法,不同程度地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是可珍贵的。其次,优秀的古代作品在提高人民的审美能力、生活趣味上对我们有不少帮助,这是很有意义的。最后,优秀的古代作品,还有效地丰富人民的知识,增长人民的智慧,让人多谋善断。这也是不容忽视的。

    艺术借鉴方面也提三点:古代作家曾用个人或集体的才能创造出许多文学体裁。这些千变万化的体裁在古代作品的完成上有不可抹杀的作用,现在还值得我们学习,此其一。古代作家的概括力是很高的。这在诗歌、散文、戏曲与小说中皆可看到。前人的成功处往往给我们受用不尽的启发。此其二。古代名作家往往是语言的巨匠。他们的语言有高度表现力,表现得准确,表现得美,尤其可喜的是在这些好语言中还有不少至今仍是生气勃勃的,我们应该合理的使用。此其三。

    第三,如何使文学遗产在今天发挥作用,对我们来说,未尝不是个相当艰巨的任务。要胜利地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老老实实地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为着纪念《讲话》这篇伟大的杰作的发表二十周年,更为着提高我们的思想水平,我们都应该自觉地投入学习的热潮中去,争取成为毛主席的好学生。

           继续深入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包干夫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已经二十周年了。我学习这个文件,时断时续也有了二十个年头的历史。但是,对《讲话》的精神,仍然还谈不上深刻的领会。

    《讲话》可以说是在文学艺术的领域里,第一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深刻的解决了许多根本问题的经典著作。《讲话》第一次鲜明的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的方向;并第一次向文艺工作者提出了长期深入工农兵、熟悉工农兵的任务。与此同时,并解决了文学艺术的阶级性和党性问题;衡量文艺作品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问题;普及和提高的关系问题;学习马列主义和改造思想问题。总之,一切有关文学艺术的许多重大的根本问题,在《讲话》里都做了经典地论述。应该说《讲话》全面的奠定了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事业的理论基础。

    但是我们对《讲话》,是不是真正的认真深入全面的学习了呢?不,还并没有能够完全做到这一步。从主观愿望上来看,一开始,我们就强调要认真深入全面的学,而且一直到今天,仍然还是在这样强调。但是,检查起来仍然还是存在着许多缺点和问题。而且,每一次学习都会有一些新的发现和新的体会。

    比如,就以深入生活熟悉工农兵这一个问题来说,二十年前,《讲话》刚刚发表,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文艺界曾掀起了一个深入生活的热潮,部队文艺工作者到连队当兵,地方文艺工作者到庄子里当农民,到基层去做地方工作……,收获的确很大,建立了与工农兵的血肉关系,也曾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但是,后来检查了这一阶段工作,却发现在我们思想深处,仍然还是存在着为创作而深入,甚至也还有的同志存在着让工农兵为我们的创作服务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还远没有完全做到象《讲话》所指示的那样“……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有的还是半心半意,甚至还有的三心二意。

    再比如,《讲话》中鲜明的提出“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并提出“……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而在强调了政治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强调了艺术的作用,《讲话》指出,“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总之,《讲话》十分全面辩证的解决了政治和艺术的关系。我们曾经根据毛主席这一指示精神,打败了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进攻,巩固了工人阶级文学艺术的阵地,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繁荣。但是,不须讳言,在我们各个时期的工作中,仍然还是在不断的出现脱离政治或忽视艺术的现象。

    是的,二十年来我们不断的学习《讲话》,并以《讲话》精神,指导我们的实践,再以《讲话》精神来检查我们的实践。每经过一次学习和实践,都使我们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同时每一次学习和实践也都使我们发现在我们的思想和工作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讲话》精神的问题。因此,今后仍然必须继续强调全面、深入、认真的学习《讲话》,而且,要以《讲话》的精神指导实践,结合着实践学习《讲话》。只有这样,才能在原来已有的基础上,更加全面深入的领会《讲话》的精神,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下乡的感受和体会

                  王安友

    任何一件成品,都是有一定的原材料制成的。我们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原料都是来自生活,来自工农兵群众的生产劳动和革命斗争。毛主席说:“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就发生一个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问题。”“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毛泽东论文艺》第54页)原料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而我们文艺工作者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做得好坏,是一件作品成败的重要关键之一。产品有粗细之分,好坏之别,而我们文艺工作者做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也有粗细之分、深浅之别。就拿下乡深入群众这一层来说,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很简单,只要带上介绍信,背上行李卷,到乡下一住,参加工作就行了,还有什么问题呢?其实不然。要想真正把工作做好,真正做到毛主席所说的“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毛泽东论文艺》第55页),不单要解决方式方法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思想问题和立场问题。我从前家里穷,十来岁就雇给地主当长工,生在农村里,长在农村里,后来又在农村里作了相当长时期的基层工作,对于我来说,下乡应该不成什么问题了吧?可是实际上也不是这样。早在农村农业合作社试办期间,我曾经下过一年的乡(那是我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下乡的,也是搞文艺工作以来第一次下乡)。我当时情绪很高,在下乡前学习了文件,订了计划,抱着很大的决心,准备到下边去好好的锻炼一下,并在心里想: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都是我过去没搞过的新工作。在这一新的工作面前,一定会出现许多奇迹似的场面,生动感人的人物,因此我心里想好了一个计划,准备以提高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或者以试办农业社为主题,写一个长篇小说。我带着一个下去搜集材料的计划下了乡,但到乡下一看,觉得生活似乎并不和我原先想象一样。我一天到晚跟着工作组下地,开会,订计划,布置工作。一切都很平凡。我住了几个月,几乎每天不停的找了几个月,我找农民,农民对我不多说一句话,敬而远之,谈不上几句话就走了。干部整天价忙,不是开会就是下地,对我似乎是有些冷淡,找十回总有九回不在家。这样,我找来找去,既没找到“奇迹似的场面,”也没找到“生动感人的人物”。渐渐地,原来那股劲头一步一步地松了,兴趣也一天一天地小了。最后我自己苦闷起来,认为我来的这个地方群众落后,干部对人不热情,甚至心里后悔我选择错了地方。是不是真的这样呢?不是。当时试办的一处农业生产合作社只有七户,户数少,力量小,从生产资料的使用和产品分配上说,它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从经营的规模上和抗灾能力上说,它实在比一个大互助组强不了多少。尽管是这样吧,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和生产资料的统一使用,因而克服了互助组不能克服的许多矛盾,在同样的土地上和在同样的气候条件下,合作社的单位面积产量比互助组高百分之二十一,比单干农民高百分之三十五,能说不是奇迹吗?这种显著成绩能说不是经过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而是坐在屋里等来的吗?都不是。当时的党支部书记家庭是一个富裕中农(他原来就是老中农),经济地位决定着他的思想意识,满脑子资本主义打算(听说后来查明他已经蜕化变质,走到反党的道路上去,已被开除党籍),不但不带头参加合作社,相反的倒和一部分富裕农民(有的是富农)勾结起来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唱对台戏,他们在经济上想压倒合作社,在政治上暗中进行勾结拉拢,企图把农民拉到他的周围,把合作社孤立起来。以党支部副书记为首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党员、社员都看得很明白,这场斗争不是合作社和他们那个富裕农民互助组的问题,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如果合作社在这场斗争中不能取胜,让他们那个富裕农民互助组给压下来,也不单是社员群众所得的收入多少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千百万劳动农民的幸福生活问题。斗争是激烈的,形式是复杂的,有党内批评,有党外群众性的辩论,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搞好社里的生产,提高社里的产量,用事实把合作社的旗帜树立起来,用事实来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而教育群众和提高群众。由于合作社全体社员在党支部副书记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终于使社里的生产获得了丰收。这时候我已经待熟了,社员把我当成了自己的人,我也把合作社当成了自己的家。他们有事就去找我,连家里来个客也一定打发孩子把我叫了去陪茶。秋后我因为有事回机关,社长和社员一直把我送到车站上。这难道说是群众落后,干部不热情吗?不是。那我又为什么对群众的斗争不感兴趣,松了劲,甚至苦闷起来呢?这在开始,我并没找到它的病根子。后来,我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实践论》等著作,并根据文件精神,检查了我的思想,这才一步一步地弄明白,原来并不是生活本身不生动,而是我自己没用正确的方法去留神观察,没有进行阶级分析,没有站在党的立场上去进行研究。毛主席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见《实践论》)又说:“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同上)这就说明了我一开始所以不感兴趣,就是个人的主观愿望脱离了客观实践,脱离了群众和他们的革命斗争。我不是作为群众的一员,和群众同甘共苦,一道儿参加运动,而是把自己安排在局外人的位置上,人家下地去干活,我下地去看人家干活,睡觉我比社员睡得多,但开会却还在那里打瞌睡,因为开完了会不用我回去传达。人家说某人好,他为什么好,我也不作调查研究。人家说某人不好,他为什么不好,也引不起我的注意来。这种踏着河崖看水涨,站在运动外边去找“奇迹”的奇怪作法,能不脱离群众,能不碰钉子吗?其次,架子没放下,缺乏了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思想,没有以平等待人和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谦虚态度。如人家叫我去办件什么事,用商量的口气说还可以,用吩咐的口气说我就觉得不自在。有一次天下了雨,社员急等着找社长商量种地,却里里外外找不着他了。当时我到社里去,刚一进门,一个社员就冲着我说:“老王,你快找社长去,今天不抢着种地,明天不是又干了吗?”说着用两手把我推出大门来。社员的心情为什么那样焦急,我当时并没体会到。自己不得已,顺街走出来,一路上打听着,直找到西南湖才找到社长,社长是天刚亮出来的,他到地里去看庄稼,一到西南湖,发现五亩高粱全长出叉子来了。他立刻钻到地里打起来。我在地外边喊了几声,他光打叉子不说话,我说:“回家叫妇女来打吧,家里还急等着你回去商量种地呢。”他犹豫了一阵,才擦着汗走出地来。还仿佛忘下什么东西似的,临走了又回头望了半天。我不能理解他的心情,反认为这个人有些事务,因小失大,顾了零活,误了大事。这种对群众的集体事业缺乏高度责任感的思想,怎么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怎么能深刻的体会群众的思想感情?这正是毛主席早已经批评的:“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象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毛泽东论文艺》第55页)我打到了失败的主要原因,反复的检查了自己的错误思想,放下个人主义的思想包袱,名副其实的担当起工作来,下决心首先全心全意的把党的中心工作作好,把群众的生产搞好。随后改变了方式,改变了作风。我什么也干,社员种地我跟着撒种,社员打麦我给他们扬场,社员们看到我门门都会,样样干得差不离,渐渐地都用另一个眼色看我了。由于我转变了作风,和群众一道同甘共苦,白天劳动,晚上研究工作,订社里的计划,帮助社员安排家庭生活。这样,我慢慢的和社员亲近起来了,和庄里的群众闹熟了。他们把我当成了自己的人,无话不说,无事不谈。甚至有一个社员闺女找了个对象,老大娘也跑来征求我的意见。我有时不舒服,社员们听说都来了,比自己的亲人还上急。他们看到我累了,就不让我到地里去。我一旦和群众的关系密切起来,我的周围立刻变了样,就觉得社员也好,事也生动。社员告诉了我许多从来了解不到的事,反映了若干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情况,我的眼界宽了,心里也一天一天地亮了,增加了知识,提高了思想。直到这时候,我才深深的体会到:要想和群众打成一片,必须首先放下架子,平等待人,经常检查思想,敢于批评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倾听群众的意见,老老实实做群众的小学生,否则就会脱离群众,一事无成。

    一个文艺工作者下乡,当然方法也是多式多样的。根据我几年来下乡的体会,我觉得如果身体还好,又不是临时参观性质,在下面担任一定的工作职务,直接参加群众运动,还是有益无害的。我在下面担任一定工作职务,就加强了我的责任心,因为干部群众都来找商量事,既便利于我和干部群众的联系,也便利于我更多更全面的了解情况。同时工作本身对我又是个督促,我得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我得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反映,这样又帮助了我改造思想和提高思想。否则,我以作家的身分下去看运动,不管搜集多少“材料”,因为不亲身参加群众运动,不能亲自感受领导和群众在生产建设和革命斗争中的甘苦,因而也就不可能把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感情真实而深刻的反映出来。

         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正确批判继承古典文学遗产

                  严薇青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了已经20周年;从解放后个人有机会正式学习这个伟大的文件,也已经14个年头。在这十几年中间,前后经过几次学习;而在每次学习当中,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不论是在思想改造或业务方面,每次都能给以启发和提高。比如从最近几年个人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工作以来,就从主席《讲话》中学习到许多原则性的指示,解决了不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回想过去有个时期,有些人对于中国古典文学遗产,抱有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想,几乎把所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都一笔抹杀(其中包括一些已有定评的优秀作品);对于古代许多杰出的作者,也都轻率地否定为反动的地主阶级作家。但是,过了一个时期,又盲目地、不加批判地把这些古典作家和作品一齐肯定下来。许多真正是反动、落后、颓废、形式主义的作品,也几乎不加分辨地一一给它们贴上各种不同的标签而使之过关,不管它是“民主性的精华”,还是“封建性的糟粕”。其实关于这些问题,远在1942年主席在《讲话》里就已明确地指示我们:

    “对于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毛泽东选集》第三卷877页

    “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同上卷,891页

    “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那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同上卷,882页这里讲的十分清楚。我们应当肯定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有着丰富的、优秀的遗产,我们一定要很好的吸收和继承,作为进行创作的借鉴。但是这种吸收和继承是有原则、有批判的,要看它在当时是否有进步意义和积极作用,是否符合人民的愿望或代表人民的呼声;而不是无原则地认为凡是古的都好,一概加以肯定。因此,那时只要认真学习一下《讲话》,细心领会一下主席《讲话》的精神,就不会忽冷忽热,一会粗暴地把古典文学作品看成百无是处,一无可取;一会又片面地强调吸收和继承,不加批判,乱贴标签,让它们轻易过关;以致在中国古典文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当中犯了虚无主义和厚古薄今,甚至是颂古非今的严重错误。可是当时大家就非常健忘,没有再好好学习一下文件,根据《讲话》里的教导,作为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指针。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的思想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改造,立场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但也可以认识到主席《讲话》内容的全面透辟、博大精深,在许多原则性的问题上早已预见性地告诉了我们。

    还有,过去对深入挖掘古典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政治标准第一等问题,也曾经存在过一些不正确的片面的看法,因而只分析作品的思想性,不分析作品的艺术性;即便分析,也只是在最后结束的时候,干巴巴地提出几条,内容也几乎是千篇一律,似乎放在任何时代的作家和任何一篇作品上都无不可。象这种分析和挖掘,势必形成公式化和概念化,空洞浮泛,言之无物,即没深入,也不贴切;好象司马迁和班固、杜甫和白居易都具有类似的创作方法和艺术特色。实际上这是另外的一种贴标签的办法,并没有从不同的作家、作品本身认真地进行挖掘。结果只能象故事里所讲的草头医生念牙疼咒一样,不但不解决问题,反而使人感到无聊和厌倦。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主席在《讲话》里也早已教导过我们。他说:

    “政治并不等于艺术,一般的宇宙观也并不等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的方法。”——同上卷,891页

    “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同上页

    “许多同志有忽视艺术的倾向,因此应该注意艺术的提高”——同上卷, 892页从这里也可以看得很明显: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性是必要的,但在挖掘作品思想内容的同时,也还要注意挖掘作品的艺术性。“政治标准第一”之外,还有“艺术标准第二”。如果没有第二,也就不成其为艺术品了。一篇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巨大的感染力量,正是由于作者在正确的政治观点之外,还具有出色的艺术表现方法。一篇文学作品之有所区别于一篇哲学或史学论文,也正是由于作者能通过形象塑造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在教学中,如果讲述文学作品而没有就艺术性方面进行分析和发掘,应该说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如果进行分析而只是千篇一律、干巴巴地、公式化地摆上几个条条,以致把许多不同时代的作家的创作方法和风格混同起来,也应该当做降低了教学质量看待。然而,在过去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们就没有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认识和要求自己,特别是没有认真地回忆和学习主席《讲话》里的有关指示。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还很低,同时也说明我们学习主席的《讲话》和体会《讲话》的精神还大大不够。

    另外,在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中也经常遇到有关“人性论”、“人类之爱”等问题,这远在现代修正主义分子散布他们的谬论之前,《讲话》就已经根据1942年当时反映出来的问题,做出了在今天看来仍然是无比正确的明确指示。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它不仅是指导和帮助我们改造思想的武器,同时也能圆满地、及时地解决我们在教学中所接触到的问题。

    总之,我每次学习《讲话》都感觉能胜利地解决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这就使我深切感到主席《讲话》发表的伟大意义。特别使我感到多学习一次就多一次收获,多一分钻研就提高一步认识。因此今后必须经常地、认真地、深入地学习,精心思考、体会其中各项原则性的指示和精神实质,以加速对个人立场问题、思想问题的转变和改造,并切实地贯彻到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去。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孙昌熙

    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我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在她诞生后的20年间,资产阶级的、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受到她的毁灭性的打击;无产阶级的文艺队伍,则在她的哺育下成长壮大起来了。年轻的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已经在世界文坛上占有了显著的地位。并且“泰山偏雨,河润千里,”世界上的进步文艺也因吸收到她的光与热而欣欣向荣。因此在纪念《讲话》发表20年的时候,也将听到世界的欢呼!

    经典是永恒的,是真理的宝库。《讲话》以“为工农兵”作核心,以作家的思想改造为关键,解决了许多重大的根本的文艺问题,并从而总结出了文艺的各种规律,……这就使她具有了指导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无穷力量。成为我们永远前进的灯塔。然而《讲话》不是随便翻翻就能懂的,寻章摘句或追求字面同样也将一无所获。只有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并且作通盘的领会,才能窥其丰富与深湛的内容,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譬如说,在工农兵方向下,提倡题材的多样化的问题,是最近经过反复的讨论,才明确起来的;其实,如果我们对《讲话》加以细心的钻研,就能领会到这种精神。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当然首先要写工农兵,而且应当占主导地位,但却从来没有说,只准写工农兵。只要作家能和劳动群众打成一片,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进行创作,在题材上是从未加以限制的。主席不是说过吗:“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研究和描写知识分子上面,这种研究和描写如果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那是应该的。”(《毛泽东论文艺》P60,以后只注明页数。)只要创作出来的作品“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P69)作家的题材是异常广阔的。再如,从《讲话》的字面上,也找不到文艺欣赏问题的。然而这个问题在《讲话》里是非常重视的,而且每每和创作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加以论述的。创作不能脱离开欣赏,创作是欣赏的对象,欣赏推动着创作。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规律。革命文艺的创作,必须适应群众欣赏的需要,照顾欣赏者的水平。不然就起不到打击敌人,教育人民的作用。主席说:“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就发生了一个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问题,”(P54)个人认为,这里至少有两层意思:不熟悉他们,就不可能真实地反映他们;不熟悉他们,就写不出为他们所理解、所喜爱的作品。他们既是描写的对象,同时也是作品的接受者和欣赏者。主席一再强调指出:不为群众所了解的作品,群众就不赏识,你“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 ”(P55)要成为群众的代言人,“要使自己的作品为群众所欢迎。”(P56),起到思想战线的作用,就得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写为群众所需要的和能欣赏的东西。主席在这里,不仅指出了文艺欣赏是有阶级性的,而且指出了:即使是革命的文艺,如果忽视了时间、地点和条件,而盲目提高,也就是说,群众还在那里唱《下里巴人》,你却给他们奏《阳春白雪》,群众也是不会批准的。因此,在普及与提高的问题上,不仅包括着创作、欣赏两个方面,而且决定着普及还是提高的关键,是以群众的接受能力和欣赏水平为准则的。创作与欣赏问题,是和美与美感问题分不开的,主席在论普及与提高问题时,以相当大的篇幅,来阐述美与美感问题,就决不是偶然的了。因此,曾经有人以为普及的作品可以不要艺术性,显然是不对的。如果我的这些体会还不错误的话,那我就认为,学习《讲话》不能追求字面,必须要深入钻研而且要通盘地领会其精神实质,才有新的收获。此其一。

    其二,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在文艺问题上,同样也得既看到当前,也要展望到将来。“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P69)因此,在解决当前问题的同时,也就得预见到它的发展方向。而且正是站在将来的高度上,正确处理当前的。如在普及与提高的问题上,就不能永远把普及看作第一。当群众的接受水平和欣赏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普遍要求阅读高级的文艺的时候,就必须及时“沿着工农兵自己前进的方向去提高。”(P64)

    说到提高,个人觉得目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当年主席在《讲话》里曾强调指出:“现在更成为问题的,我以为还在政治方面,”(P74)20年后的今天,当广大作家经过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的学习,特别经过了几次大规模地对敌斗争的锻炼,思想上已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创作上不仅不再看到“各种糊涂观念”(P74),而且都是在热烈地描写与歌唱社会主义,以及大量涌现出来的新英雄人物,一句话,在思想性上已符合了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里所提出的六项政治标准的时候,是努力提高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我个人认为:作品的思想性,仅仅符合了六项标准还是不够的,因为,人民对我们的作品,还有更高的要求,他们总希望读了以后,能更深入地理解生活的本质和认识人生的真谛,获得更多的智慧,能接触到更多的为毛泽东思想所武装起来的新人物,从而“学习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时时刻刻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应用辩证法和唯物论的榜样,学习他们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严肃的原则精神同生动的独创精神相结合的榜样,学习他们同亿万群众在一起,看到正确方向、抓住了真理、就为真理奋斗、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的榜样。”(刘少奇同志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报告)可是,我们当前的有些作品,显然还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往往读了以后,还不能丰富和提高读者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作品的思想性还不够深广,表现内容的人物的思想性格还不够高,因此作家在锻炼技巧的同时,还必须继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挖掘生活本质的能力和善于探索英雄人物灵魂的能力。因为任何单方面的提高,是产生不出高级的文艺来的,只有作两方面的不断努力,才能创造出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经得起考验的作品。主席在20年前,就已根据革命不断胜利与发展的规律,以及文艺必须服从政治斗争的规律,提出没有绝对不变的政治标准,也没有绝对不变的艺术标准。并提出了在创作上必须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正是一方面预见了无产阶级文艺发展的光辉前景,同时对创作提高的正确道路,作了永远而全面的保证。《讲话》总结出了无产阶级文艺的各种相互联系的发展规律,她那无限光辉的科学预见性,表现了她指导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永恒的生命力!如果我这点体会不错误的话,我认为学习《讲话》,必须用发展观点,而不应刻舟求剑。

    如所周知,《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产物,是理论与实践的产物,她必须在文艺实践和文艺斗争中才发生作用。因而只有不断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学习社会中,在创作实践或理论研究中遇到问题时去学习她,才有深一步地理解,受到新的启发,才愈来愈感到她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指导力量。然而有些作家,遇到某些创作问题时,由于没有用心学习《讲话》,以致至今未能彻底解决。例如讽刺作品的创作问题,主席在《讲话》里早就有明确而深刻的指示,可是直到茅盾同志总结六○年的短篇小说的收获时还说:“六○年的短篇小说体裁较之过去是更为多种多样的了,然而,讽刺短篇和幽默短篇还是较少。这里,牵涉到一个大家讨论得相当热烈的一个问题: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用讽刺或幽默的笔法是否恰当?”(《一九六○年短篇小说漫评》)因此,作家们理论家们,在纪念《讲话》发表20年的时候,应该掀起一个学习的热潮,从她那里吸取力量和智慧,把我们的文艺推向更加繁荣的阶段。

    正文注释:

    ⑴⑵均见《青年运动的方向》。未注出处的均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外字】字库未存字注释:

     @⑴原字为花的上半部下加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