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斯宾诺莎的唯理论——与傅有德同志商榷

    【作 者】郑明

    【期 号】198503

    【总 期 号】168

    【页 码】99

    【正 文】

    关于斯宾诺莎的唯理论的性质,自他去世以来,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苏联和我国哲学史界多数人肯定他的认识论的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的,当然也存有某些唯心主义因素。《文史哲》1984年第三期发表了傅有德同志的《斯宾诺莎的唯理论是唯物主义的吗?》的文章(以下简称傅文),傅文把承认认识是主体能够正确反映客体的反映论,作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主要标志,认为唯理论既然否认认识来源于经验,就必然违反或否认反映论,所以,斯宾诺莎和一切唯理论都是唯心主义认识论。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既不符合斯宾诺莎思想的实际,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区分认识论性质的标准。因此,有必要探讨什么是确定认识论性质的主要标准?有没有唯物主义唯理论?斯宾诺莎的唯理论的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为此提出如下看法,同傅文商榷,并求教于其他同志。

        一、关于划分认识论性质的主要标准

    划分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标准,只能是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个标准不仅适用于确定自然观或本体论的性质,也完全适用于确定认识论的性质。恩格斯和列宁都把客观世界是第一性的,是认识的对象和出发点,认识是客观事物在思想上的反映,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标志。因此,唯物主义认识论又被称为反映论。反映论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承认客观世界是认识的对象;二是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两个方面是有机统一,内在联系在一起的,而前者是主要的。“被反映者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外部世界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⑴

    傅文虽然也把是否坚持反映论作为划分认识论性质的唯一标准,但是却把反映论应包含的两个方面割裂开来。傅文认为,“因为客观对象本身并不产生认识,也不能决定认识论的性质”。所以,承认对象的客观性,“与反映论或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因此,在他看来,“主要看对象和主体双方是否相互联系和怎样联系的”。只有“承认主体能够正确反映客观对象的认识论才是唯物主义的”。这就否认了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前提和主要条件。其实,哲学史上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只要肯定认识对象是客观的、第一性的,必然承认认识是第二性的。因为有了认识对象,才会有主体的认识活动,并进而探讨认识的起源和过程,即主体如何反映客体的问题。因此,列宁认为,物质“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哲学唯物主义是同承认这个特性分不开的。”⑵所以,怎么能说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性与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呢?

    至于主体和客体“怎样联系”,“主体能否正确反映客体”的问题,不是区分认识论性质的主要标志。因为这是认识的过程问题,是认识论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乃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它的解决是以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问题的解决为前提的。傅文强调主体能够正确反映客体作为反映论的基本条件,从而认为只有承认认识起源于经验,主体才能提供客体的表象,才能坚持反映论;并进而认为,在哲学史上只有经验论才是唯物主义反映论,而唯理论否认认识起源于经验,必然否认反映论。这种把反映论等同于经验论的看法,是对反映论的狭隘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不仅感性表象可以提供客观事物的映象,而且思想、观念也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哲学史上不仅唯物主义经验论主张反映论,而且唯物主义唯理论也承认反映论。因为它认为经验只能反映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这种反映可能是主观的、相对的,只有心灵、理性才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或必然性。这些唯理论者虽然否认感觉经验的可靠性,但是,它们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性,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不过认为这种反映是理性直观的结果。如古希腊的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提出的影象说,是一种朴素的反映论。他认为感性认识是暗昧的认识,只能由感官接触外界的影象引起人体的改变而产生,没有真理性;只有理性、思想才能获得真实的认识。因为它“具有更精致的工具”、“天然的禀赋”,能直接接触外物的本原,形成原子和虚空等真理性认识。所以,他把感性认识看成是“掌握真理的阻碍者”⑶。马克思曾说过,德谟克利特晚年对感性“感到失望”,据说他“自己弄瞎了自己的眼睛,以使感性的目光不致蒙蔽他的理智的敏锐。”⑷可见,德谟克利特的认识论倾向于唯理论,但他仍不失为一个唯物主义反映论者。又如对斯宾诺莎哲学发生重大影响的布鲁诺,他把自然界作为认识的唯一对象,把认识区分为感觉、理智和理性三种形式。他认为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外表,总是含有某些“混乱”;理智是通过论据和推理去探求真理,但还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只有通过理性的眼睛直观自然事物的实体和本原,才能认识物质本原和无限性等完全真理的知识。所以,他的认识论也是倾向于唯物主义唯理论。

    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唯理论主张理性直观就是否认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以前,不少哲学家由于离开人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不能辩证地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所以,他们一方面看到感性认识的局限性,肯定理性认识的真理性;另一方面又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通过感性经验而来,只要理性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则可形成正确的认识。有些同志往往把这种理性直观或直觉全部归结为唯心主义。实际上应当结合具体哲学家的理论对理性直观进行具体的分析。有些哲学家的理性直观不同于唯心主义脱离客观对象的主观先验的直观,而是建立在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性的唯物主义基础上。当然,片面强调理性直观的能动性是唯物主义不彻底的表现。可是,这种理性直观或直觉的观点不仅唯物主义唯理论者,而且连唯物主义经验论者洛克也有。洛克把知识分为直觉、解证和感觉三种等级,认为理性直觉能直接判断两个观念的契合或相违,并且通过直觉达到对必然本质的认识。所以,他强调这种直觉知识的确定性。他说:“我们一切知识的确定性,明白性,就依靠这种直觉;这种确定性,人人都知道它是大得不能再大的”⑸。可见,洛克也是不了解感性和理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因而片面强调理性直觉的可靠性。当然,洛克论证了一切观念来自感觉经验,而唯理论则否认理性依赖于感觉经验。但是,我们决不能不顾唯物主义唯理论的基本倾向,仅仅抓住否认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经验这一点,就把一切唯理论或具有唯理论倾向的哲学家,如德谟克利特、布鲁诺等统统划入唯心主义阵营,这就可能给哲学史的研究和教学带来某些混乱。

      二、斯宾诺莎的唯理论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

    我们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确立唯物主义认识论性质的主要标准是: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性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用这两条统一不可分的原则来分析斯宾诺莎的唯理论,就可以肯定他的唯理论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

    第一,斯宾诺莎肯定认识对象是自然。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就在于“必须充分了解自然”,达到“人的心灵和整个自然相一致的知识”,以指导人生。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或自然是唯一的存在,而且只能通过它自身而被认识。所以,恩格斯指出,斯宾诺莎和伟大的法国唯物主义者一样,“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⑹。正是由于他把客观世界作为认识的对象和内容,因此,他把“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⑺看作是不证自明的公则;并强调观念的次序和联系必定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他的认识论的基本前提是唯物主义的。

    第二,斯宾诺莎把思维看成是从属于自然这个实体的属性。在他具体解释心灵或思维时,认为人的心灵是和身体统一的,都是自然的产物。没有自然,则理智既不能存在也不能被理解。所以,他认为理智“也同意志、欲望等一样,必须算做被动的自然”⑻,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由自然派生的。斯宾诺莎认为,“理性的本性在于真正地认知事物”⑼;并明确指出:“心灵能够充分反映自然的原样”⑽,“我们的心灵可以尽量完全地反映自然。因此心灵可以客观地包含自然的本质、秩序和联系。”⑾总之,斯宾诺莎肯定认识是心灵对自然的反映。

    第三,斯宾诺莎认为认识来源于客观事物对主体的作用。他把认识分为三种,第一种知识是感性知识,这是对个别事物偶然的、片断的泛泛经验,不能作为科学知识;第二种知识,他称之为“理性”知识,指由一事物特质的共同概念推论另一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正确观念;第三种知识是直观知识,指不经推理而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得来的知识。斯宾诺莎认为“我们能够用这种知识来认识的东西至今还是很少的。”⑿大多数科学知识是由理性知识构成的。在他看来,“因为一切物体有其相同之处,而此相同之处必为人人正确地,换言之清楚明晰地知觉着。”“由此推知,人的身体具有与其它物体共同的东西愈多,则人的心灵能认识的事物也将愈多。”⒀他认为,“对于身体的任何感触,我们没有不能形成某种清楚明晰的观念的。”⒁斯宾诺莎正是机械地从外界物体作用于人体,外界物体和人体具有共同的特质出发,认为人体和心灵是统一的,所以,人心能相应地形成关于共同特质的正确观念,由这些正确观念推演出来的观念也是正确的。因此,他认为“人心有认识许多事物的能力,如果它的身体能够适应的方面愈多,则这种能力将随着愈大。”⒂在他看来,婴孩的身体只能适应很少事物,其动作几乎完全为外在的原因所决定,因而心灵也就完全不知道它自身和自然事物。因此,首先必须尽量将婴孩式的身体转变成一个足以适应多数事物的身体,才能使心灵尽可能地认知自身和外在事物。在他看来,饮食具有多种营养,能使人体适应一切事物,“因而心灵亦随之同等地适宜于把握多量事物。”⒃这种机械论显然是不科学的。但由此可以肯定,斯宾诺莎认为,由于外界物体作用于人体,心灵才相应地形成正确观念,从而认识外界事物的。

    但是,傅文认为斯宾诺莎的唯理论否认认识来源于感性经验“必然否认反映论”,这是不符合斯宾诺莎的思想实际的。因为他虽然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认为感性经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可是,他肯定人的心灵或理性“可以尽可能客观地既从全部又从部分,以反映自然的形式”⒄,即承认理性认识是对客观自然界的反映,怎么能说他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呢,怎么能说他否认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呢?

      三、必须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唯理论

    傅文把斯宾诺莎的唯理论同笛卡尔等唯心主义唯理论混为一谈,把它们都归结为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它们都主张天赋观念论、承认主观的真理标准和反对反映论,这就否认了唯理论中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差别,把唯理论等同于唯心主义。这是不符合哲学史的实际情况的。事实上,在认识的对象、内容、起源和真理标准等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上,斯宾诺莎同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唯理论都存在原则的区别。

    第一,关于认识的对象和来源问题。

    傅文把否认认识起源于经验,看成是唯理论成为唯心主义的“基本特征”,这是不恰当的。毛泽东同志虽然说过:“认识开始于经验”,“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但是,这仅仅指认识过程而言,只是指唯心主义认识起源这一方面的特征,不是指整个认识论的基本特征。因为,毛泽东同志在同一篇文章中已指明了唯理论有唯物和唯心之别。

    必须指出,唯心主义经验论者也承认感觉是我们知识的源泉、承认认识起源于经验。所以只有认为认识起源于经验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即承认认识的对象和内容是客观存在的,才属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范围。笛卡尔的唯理论否认认识来源于经验,同时否认认识来源于客观事物,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当然属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范围。斯宾诺莎则不同,他虽然认为只有理性才能认识事物的必然本质和完全地反映自然,但是他肯定理性认识是心灵对自然的反映,因此,他并不否认反映论。

    斯宾诺莎同笛卡尔不同,他肯定认识的对象和内容是客观事物。他并不根本否认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他明确指出:“其实,差不多所有关于实际生活的知识大都得自泛泛的经验。”⒅他只是认为感性经验只能认识个别事物的现象。在他看来,只有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必然性,才能正确地认识个别事物,才能清楚地认识人们所感觉到的自然事物的现象。所以,他要求以理性去鉴别感性经验的确定性,是有其合理因素的。同时,他认为经理性鉴别的感性经验,可以证明理性认识的真理性。他强调指出:“我所提出的一些公设,没有什么不符合经验的地方,对于这些符合经验的公设,……我们实在更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了。”⒆他多次提到要以“经验的证明”来证实他的理性推论知识。他说:“我相信人人都可凭经验知道,心灵并不能永远同等地思想同一对象”;“经验也像理性一样明白教导我们,……经验又教导我们,心灵的命令不是别的,而是欲望本身”⒇;“经验告诉我们,通过人与人的相互扶助,他们更易于各获所需”(21)等等。总之,斯宾诺莎要求在理性的基础上,达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一致,这是由他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所决定的。当然,他不了解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使他的唯物主义没有贯彻到底。

    第二,关于天赋观念问题。

    傅文认为,“唯理论必然主张天赋观念论”,这是唯理论的“又一重要特征”。我们认为,天赋观念论只是唯心主义唯理论的基本观点。斯宾诺莎的真观念和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是不同的。(1)笛卡尔的天赋观念所认识的对象, 首先是心灵和上帝等精神实体,其次才是自然事物;他是以“我思”即心灵作为认识的出发点,从而论证上帝和心灵等实体的存在。斯宾诺莎的真观念则从自然这个唯一存在的实体出发。所以,他说:“笛卡尔从心灵开始,我则从神(即自然界——引者)开始。”(22)这就指明了他们的区别。(2 )笛卡尔认为观念的真理性就在于它们自身就是“清楚明白”的。这就把观念的内容和真理性完全建立在主观的基础上。而斯宾诺莎的真观念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所以,他强调真观念必定和它的对象相符合;在观念的逻辑推演中,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一致的。这就是把观念的内容和真理性建立在同客观对象统一的基础上。(3 )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主张真理性观念是与生俱来的,是由上帝赋予人心的。而斯宾诺莎的真观念是后天的,是认识客体对认识主体作用的结果。总之,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完全是唯心主义的,而斯宾诺莎的真观念从对象、内容、来源等基本方面都同天赋观念论存在原则的区别,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

    第三,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

    傅文断言,唯理论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主观的真理标准论,“这是否认真理的客观来源的又一必然结果”。这也把笛卡尔的真理观和斯宾诺莎的真理观混为一谈了。笛卡尔把真理性观念看成是天赋的,因而把观念的真理性标准建立在主观的清楚明白性上;同时,他又把这种天赋观念和主观认识的能力归因于上帝的存在。而斯宾诺莎在论述观念的真理性时,除了提出观念自身的清楚明白是“内在标志”外,还提出了“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作为“外在标志”。虽然,斯宾诺莎认为“内在标志”是主要的,但他也没有完全忽视“外在标志。”他这种既承认真理的客观标准,又主张真理的主观标准,乃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脱离实践,不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共同存在的局限性。例如,洛克也是一方面承认真理是观念和事物的“契合”,另一方面又说:“知识就是对于两个观念是否符合的知觉”,或“一切人底经验”(23)。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霍尔巴赫也是以观念符合“各式各样的经验”,作为真理的标准。费尔巴哈也把“集体的感觉”,作为真理的标准。可见,主张真理的标准是主观的经验或判断,只是反映了这种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不彻底的方面,但不能作为确定他们的认识论性质的根本特征。所以,我们不应把这种主张真理内容的客观性的唯物主义真理观,同唯心主义真理观混为一谈。

    当然,斯宾诺莎由于主张唯理论,否认正确认识来源于经验,所以,在真观念的起源问题上陷入矛盾和混乱。他在较早写的《知性改进论》的手稿中,认为只有理性直观才能形成真观念,这是理性凭借“天赋的力量”自己“制造理智的工具”,作为理性推论的出发点。后来在公开出版的《伦理学》一书中,他认为真观念就是具有真理性的观念,不仅起源于理性直观的观念是真观念,而且属于第二种知识的理性知识的正确观念,也是“具有真观念的一切特性及其内在标志的一种观念”。(24)所以,他认为理性知识和直观知识,都“必然是真知识”,都“教导我们辨别真理和错误”。但它们都不能起源于感性知识。就其夸大理性直观的能动性,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真理性,把直观知识看成是天赋的力量等方面而言,斯宾诺莎都偏离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是,斯宾诺莎的唯理论,无论从认识的对象、内容、来源或真理标准等认识论的主要方面,都同笛卡尔的唯心主义唯理论存在原则的区别。所以,他的唯理论的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的。

    文中注释:

    ⑴⑵《列宁全集》第14卷第114页、第261页。

    ⑶转引自叶秀山:《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第290页。

    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02页。

    ⑸(23)洛克:《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21页、第659页。

    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9页。

    ⑺⑻⑼⒀⒁⒂⒃⒆⒇(21)《化理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第4页、第28页、第77页、第71页、第224页、第57页、第217页、第59页、第94—95页、第181页、第41页。

    ⑽⑾⑿⒄⒅《知性改进论》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2页、第54页、第26页、第52页、第25页。

    (22)斯宾诺莎,《笛卡尔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7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