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达康生江青审查一九六六年国庆影片时的讲话
陈伯达康生江青1967.02.04
〖二月四日晚,陈伯达、江青、康生等同志重新审查了重新录制的电影《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七周年》。现将审查时的意见整理如下。〗
放映前我们向陈伯达、康生、江青同志汇报了生产情况,并汇报说:这部影片是在师大"井岗山",矿院"东方红"和地院"东方红"等院校革命造反派同学大力协助下制成的。康生同志问:有没有北航"红旗"?我们说:我们去请他们了,他们太忙,抽不出人,没有来。
片子放完后,江青同志说:"这部片子,我看过三次了,他们搞的比上次好。"
康生同志说:"我看过一次,这次搞的很活泼,政治上好一些。""几次国庆节,这次人最多,高举毛主席语录,表现主席思想真正深入人心,许多大场面,象是人的海洋,很好,应该多些。"
江青同志同意康生同志的意见,并说:"游行结束后,人们拥向天安门的场面非常好,如潮涌。"
江青、康生同志意见,让在影片中加上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谢富治等同志的镜头。
康生同志提议加上新西兰共产党海因斯的镜头,江青同志说:"不加也可以,外宾已经不少了。"江青同志让把元帅的镜头剪短些,太长了。
对太阳升起后,第一次出现毛主席的镜头,江青同志和康生同志都认为不错。但画面是天安门的东角,象是在告别,江青同志让换上一个毛主席正在招手,情绪好的镜头。
江青同志三次提出解说干扰效果的问题。她说:"近景气氛声音小,效果气氛不好,老听一个人解说,超过了效果,"现场人们的欢呼"毛主席万岁!"和"我们要见毛主席!"的声音最真实、最兴奋、最能激动人心,那时人们都注意看,解说声音不能提高画面的效果,应该听群众的声音和讲话。
陈伯达同志说:"前面的镜头,工人农民少了。"
我们问康生同志对解说词有什么意见。康生同志说没有。
关于吴德的问题,研究了半天。最后,江青、康生同志的意见是:能做技术处理就重拍。把他卡掉。不能处理的话,就换成群众听的镜头。我们说:"有些重要镜头远处还看得出刘少奇、陶铸等人。"
江青同志说:"我们没看见,你们看的次数太多了。"
关于文革小组成员的镜头,江青同志说:"去掉画面穆欣等两人,留下右边二人。"后来又说:"没有关系,一晃就过去了,不认识。"
我们汇报说:晚上看焰火时,王新亭在主席身边。康生同志说:"主席情绪很好,不要剪。"江青同志说:"王新亭没有什么大问题。"并问康生同志的意见,康生同志表示同意。
最后决定不看影片,看第一个拷贝。
审查《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七周年》双片后,又看了我厂摄制的《横扫五气》、《在激流中》、《诗人杜甫》三部毒草片。
在看《横扫五气》时,江青同志不止一次气愤地说:"太丑恶了,太丑恶了!太糟糕了,简直乱七八糟。"在看到五气的丑态表演时,江青同志生气地说:"我们的干部就这样呀?简直是糟蹋我们。"
《横扫五气》刚开始不久,陈伯达同志就说:"简直不敢看",气愤地离开了,影片快放完才回来,还一再气愤地说:"简直不敢看。"
看到魁星点出了"横扫五气大跃进"字样时,他们都非常气愤。江青同志说:"新闻片可以放这些东西?"康生同志说:"怪事!"
看《在激流中》时江青同志看到筏木工人在激流中搏斗中时说:"这很危险嘛!我们说:"这是故意搞的。"工人操作时都是有保护带的,他们拍片时让工人拿掉。工人和过去一样,生命没有保障。我们还汇报说:"这部影片得到了邓拓的赞赏,还得了"百花奖"。看到一些惊险镜头时,江青同志问:"是怎样拍的?"舒世俊同志作了介绍。江青同志说:"你们很下功夫哪!"听到一些解说词,我们说这都是黑话,江青同志点点头。
看到《诗人杜甫》,我们介绍这部影片拍摄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看到职员表时,康生同志说:"噢!阿英、冯至、王冶秋,是这些人搞的呀?"
看片的过程中,江青同志说:"这些东西符合阿英他们的阴暗心里,这个表现手法很隐晦,工农兵看不懂,只能麻痹革命意志,但是他们的人听得懂。"当听到解说词中引用杜甫的诗句时,江青同志问:"是怎么拍的?舒世俊同志做了解释。江青同志说:"他们花了许多功夫,拿着国家的钱,任意挥霍,还放毒。"
我们汇报说:"一九六二年胶片很困难,他们把《农村简报》都停了,工农业片子很少拍,但却花很多胶片去拍这些片子,他们说:'拍工农兵没有形象。'江青同志惊奇地问:"什么?拍工农兵没有形象!"影片的后一部分,杜甫死后拍一个满地落花的镜头,江青同志看了很气愤地说:"很灰暗,怎么这样表现?"
看了片中毛主席参观杜甫草堂时,江青同志气愤地说:"真糟糕,旁边还有个李井泉。"我们说:他们故意乱用主席来抬高杜甫的身份。"江青同志点点头。
影片解释词说:"毛主席翻阅了各种版本的杜诗,对杜甫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江青同志说:"那才不是哪!毛主席才不那么喜欢他们的诗哪!"康生同志说:"影片中引用的杜诗都不是杜甫的好诗句。"江青同志说:"他们选的都是很阴暗的,符合他们心理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