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是农民英雄形象吗?

    【作者】李永先

    【期号】196505

    【总期号】102

    【页码】25

    【正文】

    许多文学史和评论古典小说《水浒》的论文,都把宋江形象评价为英雄人物,错误地美化了宋江。例如有的说,宋江是“领导农民起义”的“英雄形象”。⑴有的人甚至还说宋江“不只是阶级斗争的英雄,也是民族斗争的英雄。”⑵

    《水浒》里的宋江形象到底是不是领导农民起义的英雄呢?特别是对他投降前的一段究竟应该怎样评价?我认为确是需要好好探讨一下。

    我们评价宋江这个典型形象,应该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把他放到《水浒》所描写的复杂的典型环境中来考察,应该把宋江上梁山前、上梁山后和投降以后的三个历史时期的活动和表现,统一起来分析研究。

    根据小说的描写,宋江的投降,决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远的思想根源和政治根源。宋江在上梁山以前就是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孝子。他是地主出身,“自小学儒”,“长成学吏”,“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接受了系统的封建正统教育,思想上充满了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小说开始就说人们称他为“孝义里三郎”。他对晁盖、吴用等劫了生辰纲,杀了做公的,并上梁山举起反对官府的义旗等行动非常不满。说那是“犯了大罪”,“于法度上却饶不得”。⑶宋江在孔太公庄上,得知武松要到二龙山鲁智深、杨志处落草时,便向武松进行反动的说教:“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第三十二回)宋江被迫与花荣等闹了清风寨后,本想领兵投奔梁山,忽然接到一封他父亲病故的假信,他便连声叫苦,捶胸自骂道:“不孝逆子,做下非为,老父身亡,不能尽人子之道,畜生何异!”(第三十五回)并把头去壁上磕撞,大哭起来。他抛下千军万马,飞也似地回家奔丧去了。回家后服服贴贴地接受了统治阶级的断配,他对父亲说:“……官司见了,到是有幸;明日孩儿躲在江湖上,撞了一班儿杀人放火的弟兄们,打在网里,如何能够见父亲面?便断配在他州外府,也须有程限,日后归来,也得早晚伏侍父亲终身。”在刺配江州、路过梁山的路上,他从正统的忠孝观念出发,拒绝了晁盖等的援救。当刘唐要把公人杀掉请宋江入伙时,宋江说:“这个不是你们兄弟抬举宋江,倒要陷我于不忠不孝之地。若是如此来挟我,只是逼宋江性命,我自不如死了。”说完把刀望喉下自刎。花荣要为他开枷,他说:“此是国家法度,如何敢擅动!”(以上引文均见第三十六回)作者这些描写,都可以看出宋江满脑子封建正统伦理观念,他把农民起义看作是“不忠不孝的人”,是“杀人放火”“犯了大罪”的人。可见他是一个奉公守法的封建统治阶级的下级官吏。

    宋朝末年,“政日以坠,民日以困”,以蔡京、童贯、高俅等为首的统治集团,苛杂剥削,残酷压迫,使人民无法生活,从南方到北方到处暴发农民大起义。地主阶级内部也矛盾重重。“清廉忠直”的太尉宿元景、谏议大夫赵@⑴及赵安抚、刘都督、闻参谋等都反对蔡京、童贯、高俅等欺君专权。

    宋江只是一个中小地主出身的下级官吏,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都比较低下,与当权的大地主阶级蔡京等统治集团有矛盾。同时,他接近下层,与江湖上的英雄好汉也有联系。宋江被统治集团判为死刑,梁山好汉却救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宋江才被逼上梁山,卷入了农民大起义的浪潮里。

    宋江上了梁山,从一个不敢反对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的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小官吏,走向和农民义军结伙的公开反抗的道路,这是他的进步。但另一方面,他的地主阶级的伦理观念并没有改变,上梁山也仅是为了“权借水泊暂时避难”。他与为了反对宋王朝、反对剥削和压迫而上梁山的农民兄弟是不同的。

    宋江上梁山以后,农民义军是欢迎的。因为他有知识,有能力,所以被推举坐了第二把交椅。在他领导梁山义军时期,因为他原来与当权的大地主有利害冲突,所以他也反对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在这一点上,他暂时与农民义军斗争的方向有一致之处,因而他领导义军打大名府、高唐州,攻祝家庄、曾头市,三败高俅,两赢童贯,为壮大梁山义军作了一定的贡献。但他不反对一般的官吏和地主,“誓不损害忠臣烈士,孝子贤孙,义夫节妇”,更不敢反对最高统治者——皇帝,只是说:“圣上至明,被奸臣蒙闭”。当李逵等别的头领提出要推倒宋王朝时,他总是及时加以压服。他上梁山的动机是不纯的。他并没有反对宋王朝黑暗统治的决心,而满脑子是追求个人名利思想。一再表示,上梁山是为了以后接受招安“封高官厚爵”“封妻荫子”,“光耀祖宗”“青史留名”。他把参加农民起义军看作是牟取个人名利、地位的工具。

    梁山义军在晁盖领导下,反封建的旗帜是比较鲜明的。宋江本来与蔡京、高俅集团有矛盾,再加上有晁盖的领导,下有众头领的督促,宋江开始还是尽了他的能力和智慧,领导众好汉攻城夺府,抵抗官军围剿,与权臣豪绅作对。尽管宋江扩大义军的目的是为了在向统治阶级投降时好讨价还价,但客观上却打击了官府豪绅,壮大了梁山义军。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宋江的地主阶级本质和其他好汉的分歧逐渐暴露出来。宋江在坐第二把交椅时,就迫不及待地天天盼望招安,这在《水浒》中是屡屡可见:

    第五十五回,宋江对彭@⑵说:“某等众兄弟也只待圣主宽恩,赦宥重罪,忘生报国,万死不辞。”

    第五十六回,宋江又对徐宁说:“现今宋江暂居水泊,专待朝廷招安,尽忠竭力报国;非敢贪财好杀,行不仁不义之事;……”

    第五十八回,宋江劝呼延灼入伙时说:“小可宋江怎敢背负朝廷?……权借水泊里随时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

    第五十九回,写梁山义军闹西岳华山时,宋江跪在宿元景面前告复道:“宋江原是郓城县小吏,为被官司所逼,不得已哨聚山林,权借梁山水泊避难,专等朝廷招安,与国家出力。”

    宋江把参加义军看作是“贪财好杀”、不仁不义“、”逆天大罪”,把接受招安向朝廷投降,看作是“圣主皇恩”,认为自己应该“尽忠报国”、“为国家出力”,以博得个“建功立业”、“官爵升迁”、“尽生光彩”。他所谓“国家”,还不是皇帝的国家,“为国家出力”,还不是为皇帝出力。这些话,完全是醉心功名利禄的封建奴才口气,这哪里象是出自梁山首领之口。

    农民阶级不仅有对地主阶级的暴力反抗,而且有与地主阶级的反动思想相对立的革命思想。比宋江稍早的王小波、李顺起义,明确提出“均贫富”口号。与宋江同时的方腊起义,也提出反对道、佛、儒,不拜神佛,不拜祖先。比宋江稍晚的钟相、杨么也提出:“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如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他们反对宋王朝,反对封建统治制度,反对地主阶级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可是作为“农民起义领袖”的宋江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则完全是地主阶级的一套。

    晁盖死后,宋江当了头领,则更明目张胆地按照他的投降方案,向梁山义军灌注封建意识,改变梁山义军的方向,最后他把梁山义军引向投降失败的悲惨道路。梁山大寨的“聚义厅”,晁盖死后,宋江马上改为“忠义堂”。所谓“忠义”,还不是忠于朝廷、恪守封建伦理纲常。他重用投降将领和地主将领,培植投降主义势力,把卢俊义、关胜、呼延灼、秦明、董平、张清等都安排到重要的岗位上,以便为他以后的投降打下基础。

    随着革命的发展和宋江在梁山领导地位的巩固等客观情况的变化,思想上充满封建思想和急切爬上高官厚爵的宋江,渐渐向投降方向转化,他的投降阴谋越来越暴露的明显起来。宋江开始还向被俘官军官员劝降,劝他们暂居梁山以备招安;以后不仅不劝降,反而重礼送下山去。他还对那些放回的官军官员说明他渴望投降的心情,以便让他们回朝向皇帝奏明,好早日前来招安。第七十九回写高俅亲率十节度使,再次讨伐梁山,统制党世雄、节度使韩存保被俘,宋江殷勤相待,并说:“宋江等并无异心……若蒙朝廷赦罪招安,情愿与国家出力。”次日具备鞍马送下梁山。第七十七回写奸贼童贯亲率八路大军前来讨伐梁山,被梁山义军杀得大败而逃。宋江本可乘胜追击,彻底消灭童贯的军队,可是因为宋江有了投降的打算,不肯尽情追杀:惟恐众将不舍,要追童贯,便火急发下将令,收拾各路军马回寨。卢俊义活捉御前飞龙大将酆美,宋江亲解其缚,请入堂上,举杯相陪。并说:“宋江等本无异心,只要归顺朝廷,与国家出力,……望将军回朝,善言解救。倘得他日重见恩光,生死不忘大德。”最后备马把酆美送下山去。

    梁山众好汉,对宋江这种乞求“招安”丧失立场地随意释放被俘军官的行为非常反感。高俅进剿梁山时,李俊捉得高俅的统制官刘梦龙,张横捉得高俅的心腹、步军校尉牛邦喜以后,本想解上山寨,但怕宋江又无故释放。两个好汉商议着,把这两个坏蛋在路边结果了性命,割下首级,送上山去。这说明宋江的投降路线,是受到部下的激烈的反对。因上梁山的动机不同,宋江与众兄弟的矛盾渐渐激烈起来。

    宋江越变越坏,一心想投降,最后连起义初期反对权奸的最起码的革命性也甩掉了。第八十回写梁山好汉三次打败高俅,张顺水渌渌地把害人魔王高俅捉上山来时,宋江见了竟慌忙下堂扶住,取过罗缎衣服予高俅从新换了,把高俅扶上堂来,请在正面而坐。宋江纳头便拜,口称:“死罪”。并把所有捉来的将官,尽皆开绑换了衣服,叫杀牛宰马大设筵宴……宋江当众陪罪道:“文面小吏,安敢叛逆圣朝,……万望太尉慈悯,救拔深陷之人,得瞻天日,刻骨铭心,誓图死报。”高俅及其他被俘官员等临走时,宋江抬出金银彩缎之类约数千金,向奸贼高俅行起贿来。这不是太无耻嘛!梁山好汉对宋江这种乞降行为是很不满的,林冲、杨志就曾“怒目而视,有欲要发作之色。”

    宋江推行他的投降路线接受“招安”时,并不是象有些人说的:“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拥护——‘众皆称谢不已’。”⑷而是一再迂到了梁山义军内部强烈的反对。宋江一方面对反对招安的李逵等头领施行高压的手段;另一方面利用梁山好汉无原则的重视“兄弟恩义”的特点和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局限性,拉拢、胁迫他们接受他的投降路线。《水浒》中也反映一些梁山泊中展开以宋江为一方、其他头领为另一方的招安与反招安的斗争。

    第七十一回写梁山军攻打东平、东昌回山,计点大小头领共有一百零八员,宋江心中大喜,对众兄弟说:“……欲建一罗天大醮……祈保……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众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在罗天大醮以后,宋江又拣了吉日良辰,聚集一百零八位头领到忠义堂上,焚香鸣鼓对天盟誓说:“但愿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盟誓之后又大排筵宴,乘酒兴作《满江红》一首,令乐和歌唱。唱至最后有句“望天王降诏,早招安”。他这种投降主义思想,立即遭到好汉们的极力反对。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李逵睁圆大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diān@⑶做粉碎。宋江大怒喝令“左右与我推去,斩讫报来!”众人都跪下求请,方才把李逵监下。众兄弟见李逵免死,皆大喜。虽然李逵因反对招安而受到处分,而其他头领仍冒死反对招安。这时鲁智深即说:“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宋江看单用镇压是不足以平息好汉们的反招安的情绪,便又极力对大家进行说教:“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昧,有日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青史留名,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别无他意。”可是广大的义军头领却大不以为然,他们在宋江的高压下,只好“……饮酒,终不畅怀……”这毫无疑问,众好汉是站在反招安的李逵、武松、鲁智深一边。

    宋江投降阴谋在遭到兄弟们的反对下失败了,但他仍不甘心,一有机会他立即再次配合宋统治者贩卖投降主义路线。第七十五回写蔡京、童贯、高俅等奸贼的走狗陈宗善前去梁山招安,企图以此消灭起义军。当济州报信人报知宋江时,宋江大喜,遂取酒食,并彩缎二疋、花银十两打发报信人。并向众头领说:“我们受了招安,得为国家臣子,不枉吃了许多时磨难!今日方成正果!”马上派人离二十里伏道迎接。当陈宗善踏上梁山的边界时,宋江亲自迎接。宋江接到陈宗善纳头便拜,口称:“文面小吏,罪恶迷天,曲辱贵人到此,接待不及,望乞恕罪。”可是梁山好汉们却仍然继续极力反对朝廷的招安,当肖让刚读罢诏书时,李逵即“夺过诏书,扯得粉碎”,便来揪住陈太尉,拽拳便打……并说:“你那皇帝,正不知我这里众好汉,来招安老爷们,倒要做大!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你莫要来恼犯着黑爹爹,好歹把你那写诏的官员,尽都杀了!”鲁智深提着铁禅杖高声叫骂,武松掣出双戒刀,刘唐也挺着扑刀杀上来,穆弘、史进一齐发作,六个水军头领都骂着下关去了。宋江见不是话,横身在里面拦当,急传将令,叫轿马护送陈宗善下山,休教伤犯。此时四下大小头领,一大半闹将起来,宋江、卢俊义只得亲身上马,将陈太尉并开诏一干人数护送走下三关,再拜伏罪说:“非宋江等无心归降,实是草诏的官员不知我梁山泊的弯曲。若以数句善言抚恤,我等尽忠报国,万死无怨。太尉若回到朝廷,善言则个。”第一次招安在众人的反对下才作罢了。宋江投降的阴谋又失败了。

    梁山义军中招安与反招安的斗争继续在发展着。第七十九回、第八十回写第二次招安是高俅被梁山义军杀得大败,苦无他计之时,听了帅府长史“剜心王”王瑾的奸计,准备用假招降的办法杀害宋江等义军首领。宋江听到这一“招安”消息时,还“喜从天降,笑逐颜开”,并取银两缎匹赏赐报信人,还传下号令,大小头领尽教收拾去听读诏书。他一点警惕性也没有了。卢俊义等看破统治者这一诡计,对宋江说:不要性急,恐这是高太尉见识。宋江还说:你们休要疑心……。投降迷了他的心窍,他什么也顾不得了。但广大的梁山兄弟,却坚决不上圈套。当天使才读罢诏书,吴用即目视花荣,花荣搭上箭,拽满弓,望着那个开诏使臣道:“看花荣神箭!”一箭射中面门。城下众好汉一齐叫声:“反!”宋江的投降阴谋和朝廷第二次招安也在众人反对声中失败了。

    宋江在梁山义军中,推行投降路线虽然一再迂到这种强大的阻力,但仍不甘心,他千方百计地想达到投降目的。这时的宋江就已经完全暴露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投降分子。怎能说他是“领导农民起义”的“英雄形象”?我们坚决反对错误地美化宋江形象,掩盖宋江的投降主义真面目。应该进行正确的分析,真实地恢复他的本来面目。

    我们评价宋江,不只是要看他投降前的表现,而且更重要的要看他投降后的表现。宋江投降以后,更进一步暴露了他的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和葬送农民义军的叛徒面目。这是评价宋江形象的关键所在。

    宋江在梁山义军打击官军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在梁山内部压下了反招安的力量,终于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把梁山义军引向了投降的失败道路。他的投降是早就预谋好了的,是宋江重金贿赂太尉宿元景、皇帝姘头李师师的结果。第八十二回关于宋江接受招安的描写是:宋江听说宿元景前来招安,“大喜,在忠义堂上,忙传将令,分拨人员从梁山泊直抵济州地面,扎缚起二十四座山棚,上面都是结彩悬花,下面陈设笙笛鼓乐;……”宿元景派济州太守张叔夜至梁山报信时,宋江大喜,以手加额道:“宋江等再生之幸!”当宿太尉前去梁山时,宋江对宿元景说:“宋江等再见天日之光,铭心刻骨,不敢有忘。”宋江梦寐以求的投降目的达到了,竟这样的奴颜婢膝。

    宋江投降后,为了向朝廷表示他决无再回梁山之意,第八十三回写宋江回梁山把三关城垣忠义堂等房屋尽行拆毁。并一再表示要竭力尽忠,死而后已。

    梁山义军在宋江的投降主义路线领导下被“招安”了,可是宋江的投降路线是不得军心的,部众的反抗宋王朝的革命精神,仍时时散发着光芒。梁山义军中宋江与其他头领及广大义军招安与反招安的斗争,仍在继续着。这方面小说中也有多次的反映:

    第八十二回写宋江接受招安后,在忠义堂上鸣鼓聚众传令道:“今日喜得朝廷招安,重见天日之面,早晚要去朝京,与国家出力……今者天子宽恩降诏,赦罪招安,大小众人,……莫负天子洪恩。”宋江虽然竭力说服与胁迫义军们与他一齐投降,但义军士兵得知宋江接受招安的消息,纷纷辞去的有三、五千人。宋江把梁山义军开赴京城时,皇帝命御驾指挥使至宋江营中,口传圣旨,命宋江等分开军马,原是京师降兵仍归原处,外路军兵各归原所,其余人分作五路,山东、河北分调开去。梁山众头领听得心中不悦,向御驾指挥使回道:“俺等众头领,生死相随,誓不相舍!端的要如此,我们只得再回梁山泊去。”宋江害怕这种反抗精神,急忙止住,并用“忠言恳求来使,烦乞善言回奏”。

    第八十三回写中书省差二员厢官给散酒肉赏劳三军,他们贪得无厌,kè@⑷减酒肉。具有革命反抗精神的梁山义军,对这种行为非常气愤,他们与厢官争吵时,杀了二个厢官。宋江唯恐因此得罪宋朝统治者,妨碍他执行投降路线,赶忙把厢官尸首备棺@⑸盛贮,把杀人军汉斩首示众。并申奏中书省听罪。

    第一百一十回写宋江征辽、征田虎以后又征王庆,得胜回朝,朝廷令“一应出征官员……非奉上司明文呼唤,不许擅自入城。如违,定依军令拟罪施行。”梁山众将得知皆有反心,只碍宋江一个,有一触即发之势。水军头领李俊、张横兄弟、阮氏兄弟与吴用说:“就这里杀将起来,把东京劫掠一空,再回梁山泊去,只是落草倒好。”当吴用把这事告诉宋江,他非常着急地说:“若是弟兄们但有异心,我当死于九泉,忠心不改!”并施出鬼计会集诸将说:“如今不许我等入城去,倒是幸事。你们众人,若嫌拘束,但有异心,先当斩我首级,然后你们自去行事;不然,吾亦无颜居世,必当自刎而死,一任你们自为!”宋江不惜豁上自己的性命也要制止众好汉重回梁山;他虚伪地以自杀的手段,再一次欺骗了重“义”的梁山兄弟,跟他继续走投降的道路。

    有人说:“宋江只是接受招安,并没有叛变,出卖农民革命,因此《水浒》读者也并没有把他的行动理解为‘有意识地叛卖农民起义的反人民的可憎可恨的行动’。”⑸这真是奇谈怪论。“招安”这是统治阶级为了麻痹农民起义军而给投降加上的动听的字眼。“招安”是历代统治者对付农民起义军的一种最阴险毒辣的办法。他们用武力消灭不了强大的农民军,便使用招安的办法消灭他们。宋江接受招安就是向统治者投降,就是背叛他初上梁山时反对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的立场,反过来与高俅、童贯等权奸合作,去镇压其他农民起义。从反对统治阶级到反过来成了统治阶级的帮凶和爪牙,这当然是叛变,是出卖农民革命,这怎能说“不是叛变”,不是“出卖农民革命”?这怎能说“不是反人民的可恨可憎的行动?”

    有些人还说宋江接受招安是为了征辽,这是大敌压境的时候,放弃阶级利益,一致对付民族敌人的爱国行为。例如有人说:“当时民族矛盾的深重,广大人民,杀敌平虏,保卫国家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英雄,赦罪招安,同心报国的愿望。”⑹也有人说:“在宋元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情况下,作者选择受招安、征辽等情节,也是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⑺还有人说:“宋江等希望的‘赦罪招安,同心报国’的思想里面,虽然由于历史的变化,元末明初的作者艺术概括的范围,还混杂着南宋和元朝以来的备受金元蹂躏的人民要求反抗的思想,但它也符合于北宋的历史真实。从唐末五代以来,内地人民一直受着各边疆民族的侵扰……宋朝也并没有改变这种情况。宋徽宗时代,辽亡而金兴,就更是变本加厉了。水浒义军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上揭竿而起的,因此,说《水浒》宣扬忠的观念,是身受其害的草莽英雄要求同心报国扫清边患,反映着北方人民反抗异族侵略的民族思想……”⑻

    这些说法是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我们且看书中的描写:朝廷三次招安的诏书中皆没有派宋江征辽的字样。宋江投降后举行大卖市时,贴到四乡的告示中也没提征辽之事。第八十二回写宋江投降以后,天子本想用童贯之计,将一百零八人尽数剿除,然后分散他的军马。这时正好辽兵分四路而入,侵占山后九州边界,劫掳山东、山西,抢掠河南、河北,于是宿元景才向天子奏本,派宋江征辽。书中根本没有宋江为了征辽而投降的描写。

    根据以上的描写,宋江投降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民族利益,而完全是可耻的阶级投降。在当时,为了民族利益而暂时放弃推翻宋王朝的例子是有的。例如宋江稍后的钟相,当金兵大举入侵中国时,他们也举兵勤王,参加抗金。但到了统治者与民族敌人结成联盟,倒回头来镇压农民军时,他们则又重新举起反对宋王朝的大旗。当时象钟相这样举兵勤王的农民军还有很多。而宋江则和钟相的情况根本不同。其实,起义人民要保卫自己的民族利益,并不一定要投降统治阶级。投降统治阶级也达不到征辽的真正目的。小说中写宋江征辽时,兵马围困辽都幽州,旦夕可破,准备彻底消灭敌人。但就在这时,妥协懦弱、贪财好利的统治者,接受了辽国贿赂,答应了请降的条件。结果宋江等白费了力气。况且,在宋江投降后并不只是征辽,而还积极参加征讨田虎、王庆、方腊等农民起义,杀害自己的阶级弟兄,这怎能说接受招安是为了征辽?宋江虽然也说过:“杀敌平虏”一类的话,那只不过是他的遮羞布而已,借此欺骗义军兄弟,美化自己的投降行为。总之,宋江是在征辽的幌子下,掩盖他进行阶级投降的真面目。

    说宋江接受招安是为了征辽的人,许多是受了李卓吾的影响。李卓吾的《忠义水浒传序》说:“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⑼李卓吾究竟是个封建文人,他为了表彰水浒的忠义思想,强调宋江忠君的意义,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牵强附会地作这种解释。我们今天应以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研究《水浒》和宋江这一形象。决不能因袭前人的陈说,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宋江投降叛变行为作辩护。

    宋江向封建统治者投降以后,积极残杀自己的农民起义弟兄,镇压田虎、王庆、方腊的起义,作封建统治者的帮凶。宋江听到河北田虎起义的消息后,连忙找到宿元景,托他代奏天子,申请前去征剿,以尽忠报国。当天子恩准他的申请时,宋江叩头谢恩并奏道:“臣等蒙圣恩委任,敢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宋江听到天子派张招讨、刘都督前去征剿江南方腊起义,赶快又找宿元景,请其代转天子,请求参加征剿,以便再次尽忠报国。

    宋江投降以后就成了宋王朝一条忠实的走狗,宋朝皇帝也念他平方腊等有功,加授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并赐金银、锦缎、御花袍和名马等。越得到奖赏,宋江对皇帝越感恩不尽,他上表说:“往犯无涯之罪,幸蒙莫大之恩。——高天厚地岂能酬,粉身碎骨何能报!”

    宋江征方腊这是很明显的反革命行为,极易为人识破,有些人为了替这段故事辩护,说什么《水浒》作者写征方腊,这是骂南宋偏安一隅。他们还是举出李卓吾的话作论据。李卓吾在《忠义水浒传序》中说:“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⑽李卓吾这段话是没有可以使人相信的理由:第一,这一说法没有《水浒》作者的第一手资料作根据。第二,《水浒》作者要骂南宋苟安,写什么不好,为什么单写灭方腊?方腊既然是宋王朝的死对头,写征方腊怎能是骂南宋呢?显然,我们今天研究《水浒》绝不能以这种毫无道理的话作为论据。

    叛徒的下场是不会好的。宋王朝利用宋江这个叛徒暂时把农民起义镇压下去以后,便又对叛徒宋江下了毒手。高俅、杨戬把御酒中下了毒药赐给宋江。宋江抱着“君要臣死,不死不忠,父要子死,不死不孝”的伦理观念,接受御赐药酒而死。宋江在喝药酒后自叹说:“我自幼学儒,长而通吏,不幸失身于罪人,并不曾行半点异心之事。”宋江临死,还把他聚义梁山之事说成是“不幸失身于罪人”,并自己坦白一贯忠心于宋王朝,“并不曾行半点异心之事”。这时的宋江对封建统治阶级算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宋江临死时,知道阮小二、阮小五、武松、鲁智深等反对招安的头领都已死去,唯有李逵最富有革命性,曾几次反对招安。他怕自己死后李逵再去哨聚山林,把他的“一世清名和忠义”之事坏了,所以他星夜把李逵骗到楚州,让他吃了慢性毒药酒。他并试探着对李逵说:“我听得朝廷差人赍酒来,赐与我吃。如死,却是怎地好?”李逵一听,大叫一声:“哥哥反了吧!”并说:“我镇江有三千军马,哥哥这里楚州军马,尽点起来,并这百姓,都尽数起去,并气力招军买马杀将去!只是再上梁山泊倒快活!”宋江这个统治阶级的忠实走狗,农民阶级的无耻叛徒,是多么狠毒啊!他自己不革命,也不准别人革命。就这样,他死了,也把李逵毒死了。从此,也结束了他一生与广大义军的招安与反招安斗争。

    有人说宋江的投降是因为受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说什么“我们不能以现代的思想水平要求宋江,怨他不该妥协,骂他是投降主义者,出卖了农民革命。因为农民革命本身就是不彻底的,这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⑾这是为宋江投降叛变行为作辩护的错误言论。诚然,宋江是十二世纪的人,他有他的时代局限性,但是,中国二、三千年的农民革命史上,可歌可泣、前仆后继、英勇壮烈的英雄人物何止千千万万,投降叛变的只是屈指可数的几个败类。怎能闭着眼睛说宋江投降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呢?这不是诬蔑农民阶级吗?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总是热情歌颂农民革命的。恩格斯在论述德国农民起义的时候说:“南德的农民,坚忍不拔,从一四九三年起,密谋造反,历时三十年之久,把他们因住地分散而造成的种种困难都一一克服,并在无数次溃散,失败,首领被杀之后,总是再接再厉重整旗鼓,直到最后大规模起义的机会来到——这样的顽强坚忍,实在令人敬佩。”⑿列宁在《给农村贫民》里也写道:“在农奴制存在的时候,全体农民群众曾经同那些由沙皇政府保卫、袒护和支持着的压迫者——地主阶级作过斗争,……农民没有害怕政府的野蛮迫害,没有害怕体刑和抢杀,农民没有相信司祭的话,……农民到处起来进行斗争。”⒀毛主席也教导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⒁告诉我们:“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⒂临危不惧、死不投降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光荣斗争传统。根据《宋史》记载:同宋江同时的方腊,就拒绝招降。被宋江讥笑的,比宋江早二百多年的黄巢,也几次坚决拒绝了敌人的招安,反抗到底死不投降,最后在泰山狼虎谷兵败自杀。就是《水浒》中也写了包括王庆、田虎在内的千千万万的农民义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至死不投降。宋江征田虎时,攻打金乌岭,擒获守将元仲良,他又使出权术手法:“亲解其缚”,老着面皮说:“我只教你请元帅归降大宋,同灭反贼。不想冒犯虎威,幸无见怪。”元仲良却坚决拒绝投降。宋江攻破魏州,擒获葛延及其部下十将。宋江劝降,葛延道:“生作田虎将,死为河北鬼。愿请快刀。”十将也齐声道:“宁随葛将军死,不愿投降。”宋江征王庆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攻破石祁城,擒得守将邱翔。宋江问道:“守城之计,是汝之意否?”邱翔回答:“仕秦为秦,是某之计。”宋江道:“若能委心归顺,即赦汝罪。”邱翔毅然回答:“今日城破被擒,有死而已。早赐加戮。”这种坚定的立场和凛然的气节,不啻给为宋江投降作辩护的人一个绝妙的讽刺吗?

    宋江的忠心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历史上许多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都看出来了。《出象评点忠义水浒全书发凡》的作者说:“昔贤比于班马,余谓进于丘明,殆有春秋之遗意焉。故允宜称传。”又说:“以水浒名之——浒,水涯也,虚其辞也。盖明率士王臣,江非敢据有此泊也。”这位作者虽然大胆肯定水浒的价值,但他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微言大义出发,表扬宋江忠义,他把《水浒》比作和《史记》、《汉书》、《春秋》、《左传》一样,为统治阶级提供统治人民的经验。李卓吾在《忠义水浒传序》中说: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之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真是足以服一百单八人者之心,故能结义梁山为一百单八人之主。”杨定见把水浒归结为“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⒃;《水浒全传》附录南宋画家龚开(圣与)在《宋江三十六人赞》中说:“立号既不僭侈,……犹循轨辙,……”;《见山楼丛录》一书中评论宋江即说:“观宋江等,则当恩所以反邪归正……”⒄,可见许多封建文人都是从反动的忠义观念出发而盛赞宋江。

    我们否定宋江,与反动文人金圣叹的否定宋江是绝对不同的。我们是站在革命的立场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正确地评价宋江,以反对投降变节,发扬革命的正气,俞仲华、金圣叹则是从他们极端仇视农民起义的反动的地主阶级立场出发,反对对农民起义军实行剿抚兼施的两手政策,主张斩尽杀绝。金圣叹在《水浒》第十七回的《圣叹外书》中说:“宋江虽降,而必书曰盗;此春秋谨严之志,所以昭往戒,防未然,正人心,辅王化也。”他认为强盗不配接受招安,应该斩尽杀绝。“宋江之罪浮于群盗”“宁恕群盗而不恕江,宋江是贼之首,罪之魁也”,“应使人见之有狗彘不食之恨。”可见金圣叹决不是反对宋江的封建伦理观念和投降变节行为,而是恨宋江不该为农民义军首领。在他看来,这就是“罪魁”、“贼首”,应该杀而无赦,这也是很清楚的。

    总之,《水浒》中的宋江形象,原是一个代表中小地主利益的下层官吏,他接近下层,与大地主、大官僚统治集团有利害上的矛盾。宋江被逼上梁山后,由不敢反对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到敢于和他们作对,当了农民义军首领。但宋江上梁山只是“权借水泊暂时避难”,为了以后接受招安“为朝廷出力”,好得到“高官厚爵”,他的地主阶级思想和立场并未改变。到了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宋江终于背叛了农民起义,胁迫、引诱、欺骗梁山好汉投降了统治阶级,成了统治阶级的走狗,与蔡京、高俅、童贯等统治集团合作镇压其他农民义军。宋江根本不是“领导农民起义”的“英雄形象”。

    正文注释:

    ⑴参见李希凡:《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版,第279—289页。

    ⑵见《水浒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268页。

    ⑶《水浒全传》第二十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以下引此书时不再另注。

    ⑷李希凡:《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版, 第216页。

    ⑸杨柳:《论宋江的典型形象》,见《明清小说研究论文集》,第153页。

    ⑹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第4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885页。

    ⑺北大中文系编:《中国小说史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96页。

    ⑻李希凡:《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年版, 第212—213页。

    ⑼见《焚书》,中华书局出版1961年版第108页。

    ⑽同上。

    ⑾丁力:《中国古典小说评论集》,北京出版社1957年版,第46页。

    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24—425页。

    ⒀《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83页。

    ⒁《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499页。

    ⒂同上书,第1491页。

    ⒃见《一百二十回的水浒》小引,商务印书馆出版,第1页。

    ⒄转引自孔另境辑录:《中国小说史料》,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5页。

    【外字】外字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⑴原字为日下加拆

     @⑵原字为王右加巳

     @⑶原字为扫的左半部右加颠

     @⑷原字为克右加寸

     @⑸原字为森右加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