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全球化运动剖析

    【作者】臧秀玲

    【关键词】全球化/反全球化/社会公正

    【期号】200304

    【总期号】277

    【页码】104

    【正文】

    收稿日期:2002-06-20

    基金项目:2002年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长基金项目。

    摘 要: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必然伴生物,其影响和规模已构成另一种全球化。从目前看,反全球化运动只是一种思潮与社会运动,其宗旨、战略与目标没有也难以统一,尚难形成全球性的实质联盟。反全球化运动并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针对全球化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反对新自由主义模式,要求社会公正,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全球化;反全球化;社会公正

    中图分类号:D5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1-4721(2003)04-0104-05

    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近几年来,国际社会有一个现象十分引人注目:“反全球化”运动应运而生并呈蓬勃之势。从1999年11月的世界贸易组织西雅图会议,到2001年的魁北克美洲国家组织首脑会议、哥德堡欧盟峰会和热那亚八国集团峰会,几乎每一次重要的大型国际经济会议或论坛都遭到大批反对全球化示威者的抗议,而且每一次几乎都会演变成严重的暴力冲突。有媒体指出,当今的反全球化思潮越来越成为一场世界运动,反全球化运动本身已经全球化了。这些反全球化者到底都是些什么人?这种现象在冷战结束、西方金融资本推行全球化10年后出现,是什么原因?将给世界带来什么后果?有许多值得思索的地方。

    一、谁在反对全球化?——反全球化的力量构成

    自从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后,就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反对经济全球化的观点和意见虽然一直存在,但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还没有演变成有组织的、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在这之前,批评甚至批判全球化的观点和意见主要见诸报刊、杂志和书籍,在学界和政界流传。它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目前这样的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国内外并无定说。①但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反全球化成了一种有组织的、国际性的、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让人感到惊诧的是,全球化的中心与动力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反全球化的中心与动力也源自西方发达国家。从1999年底西雅图世贸组织会议首次遭到反全球化人士的大规模抗议以来,类似的抗议活动已有10余次,而且规模一次比一次大,组织也一次比一次严密。已经从一种自发和无序向一种有组织有准备的方向发展,并演变成另一个“反全球化的全球化运动”。据不完全统计,自1999年底至2001年底,大规模的反全球化运动就有数十起,示威者数十万人。

    反全球化运动的参与者成分庞杂。从参与者的个人成分看,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反对现存国际秩序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人,如抵制新经济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左翼力量,担心全球化将导致资本统治的民主派。二是对经济全球化持极端看法的人,如某些要求恢复孤立主义和自给自足状态的极端分子和狭隘民族主义者。三是经济全球化的受害者和弱势群体。四是环保主义者、性平等者、人权分子、无政府主义者等。从总体上看,人权分子、无政府主义者以及性平等者并不占据主导地位。

    运动的参与者主要是三部分人:一是在全球化潮流中利益受到损害的人和群体。二是对跨国公司行为以及对国际经济组织行动准则不满的人。三是对现存制度和秩序不满的人。根据目前我们看到的材料,参与运动的组织主要有以下几类:(1)工会组织。其中“美国劳工联合会与产业联合会”(AFLCIO)由1300多万名工人组成,在美国和世界许多地方有广泛的影响。它从多方面参与了在美国和世界许多地区进行的反全球化运动。(2)反对国际会议与国际机构的组织。其中“全球行动”(Global Action)提出要打破旧世界,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健康的崭新社会”。它曾号召人们站出来反对在西雅图举行的世贸组织部长会议。“热那亚社会论坛”(Genoa Social Forum)则认为,当今的社会极不公正,国际组织正面临社会正义、团结、公正、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该论坛的宗旨就是要迎接这些挑战,通过参加国际合作、环境保护、发展多种族社团等活动,来实现社会公正的目标。而创建于1993年,目前美国惟一全力关注全球化问题的组织——“全球贸易观察”(Global Trade Watch)的主要目标是:反对世贸组织,揭露《国际投资规则》带来的危害,推进全球化的公共利益政策。(3)环保组织。这是反全球化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中“塞拉俱乐部”(Sicrra Club)是美国最有影响的环保组织。“绿色和平”(Green Peace)是世界著名的国际环保组织,其宗旨除排除污染外,还追求一个无核的世界。(4)人权组织、无政府主义组织、代表第三世界的组织等其他组织。上述各种组织代表了不同利益集团和群体的利益,它们并不都代表全球化的“受害者”和“弱势群体”。但在反对全球化的旗帜下,它们集合起来,找到了某种利益的结合点。①有的学者认为,反全球化抗议行动始于1995年。参阅李道胜:《谁在反对全球化?——西方反对全球化浪潮析》。http://wwwpeopledailycomcn/GB/guoji/24/20010724/518937Html

    由于反全球化运动参加者的成分庞杂,他们不可能提出统一的口号和主张。他们目前的主张和要求有两个主要的内容:一是要求改变目前经济全球化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状态。他们认为,目前的全球化存在“严重缺陷”。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们要求对全球化进行“管理”,规范跨国公司的行为,改造现存的的国际秩序和国际经济组织。二是要求美国等发达国家停止实行贸易自由化政策,对外实行贸易保护。他们认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制造业,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商品是造成发达国家失业增加,弱势群体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他们反对WTO和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不是为了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是为了反对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商品。有些参加者还要求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移民采取排他主义的政策。值得关注的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左翼政党在当前的反全球化浪潮中显得空前活跃。这些政党提出了“以反全球化反对资本主义,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明确口号,为组织大规模的抗议示威进行积极准备。许多发达国家的共产党对经济全球化持批评态度,认为现行的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世界众多国家的共产党近几年多次举行国际会议,呼吁各国共产党联合世界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在全球范围展开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2001年5月,来自世界各地的60多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在布鲁塞尔举行题为“帝国主义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讨论会,会议作出了“帝国主义全球化与世界革命进程”决议,决议认为,“反帝国主义的全球化运动形势已经出现”。在热那亚八国峰会前夕,德国、意大利、法国、丹麦、西班牙、希腊和比利时等国的共产党组织在意大利都灵召开了“政治动员”会议,决定“站在反全球化运动的第一线”与各工会以及其他团体一起组织大规模示威抗议活动。[1](P326)

    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左翼政党也对全球化表示担忧,认为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弱化了国家主权,给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便利,认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跨国投机行为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使全球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它们普遍反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秩序。在2001年举行的“新世纪与发展中国家政党”国际研讨会上,突尼斯宪盟认为,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政党在新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成为了西方国家输出商品及价值观的市场。发展中国家政党在全球化中面临的最大危险是,国家始终处于接受其他强大民族所输出的政策和观点的被动地位。南非非国大主张认真研究反对全球化的跨国政治活动,提议要将共产党人、社会党人和绿色运动团结在一起,组成世界反右联盟,向全球大资本剥削发起挑战。[1](P327)

    二、为什么要反全球化?——反全球化的缘起

    发达国家的民众为何要反对全球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一语直击要害:这些反全球化人士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反对全球化,他们是在反对某种同他们本身信念、价值观相背离的全球化,其中有对世界南北差距拉大、分配不均的忧虑,有对几个大国主宰世界的不平,也有对目前这个缺乏意义的世俗世界的不满,当然也有为了维护自身的狭隘民族利益的成分。[1](P324)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2000年4月发表《千年报告》,该报告的第一部分重点谈及全球化问题。他认为:“很少有人、团体或政府反对全球化本身。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的悬殊差异。第一,全球化的好处和机会仍然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在这些国家内的分布也不平衡。第二,最近几十年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现象:成功地制定了促进全球市场扩张的有力规则并予以良好实施,而对同样正确的社会目标,无论是劳工标准,还是环境、人权或者减少贫穷的支持却落在后面。更广义地说,全球化对许多人已经意味着更容易受到不熟悉和无法预测的力量的伤害,这些力量有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造成经济不稳和社会失调。人们日益焦虑的是,文化完整性和国家主权可能处于危险之中。甚至在最强大的国家,人们不知道谁是主宰,为自己的工作而担忧,并担心他们的呼声被全球化的声浪淹没。”[2]可见,反全球化并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针对全球化的问题,如政治右倾化,贫富两极化,生态恶化,穷国与穷人边缘化与孤立化,自然资源枯竭,金融资本泡沫化,美国式流行文化体育消费方式的普遍渗透,民族文化与特性的消亡压力等等。正是不平等、贫穷、边缘化、生态危机、恐怖主义和暴力泛滥,把各种不同动机的民众组合起来。可见,对全球化所作的批判,并非空穴来风。全球化推进中的缺陷和弊端,为这种批判提供着内在根据。

    1.经济全球化使全球范围内的无序竞争加剧。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它既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机遇和可能,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和挑战。经济全球化大潮无所顾忌地从各个层面冲击着旧有的全球体系,而全球范围的协调管理机制却相当脆弱,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面对冷战后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国际法理基础、国际协调管理机制的冲击,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处于效率低下、无合法性、无权威性的状态。双边和多边贸易摩擦有增无减,国际多边贸易谈判趋于停滞,国际机构改革步履艰难,在重大国际政治经济问题上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状况日益明显。更何况,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特别是国际经济组织受美国等西方国家强力主导,不能反映甚至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进一步暴露了国际双边体制的内在缺陷,导致许多反全球化人士把矛头直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范围内的金融立法也明显滞后,许多国际惯例无法应对新情况,对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缺乏得力控制。据统计,目前国际游资已达75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1/4强。全球每天的外汇交易额高达15—2万亿美元,其中用于投资的只占2%,98%用于投机。[3]虚拟经济的发展和危机传导机制的发达使金融危机的风险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大力鼓吹和推行金融自由化,又加重了某些国家内部和国际市场的极大的不稳定性及引发动荡和深刻危机的风险。所以,某些反全球化人士反对经济全球化冲击下的全球金融市场的无序状态。而发达国家,尤其是一些跨国公司在推动第三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把高污染的经济部门转移到第三世界,从而造成人类生存环境全面恶化,跨国公司也成为反全球化运动的攻击对象。

    2.全球化加剧了发达国家内部的经济利益冲突。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全球化对它们同样存在不利影响;发达国家内部既有全球化的受益者,又有受损者。(1)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将不得不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大量涌入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相关产业遭到打击。(2)全球化为跨国公司的资本扩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资源,获取竞争优势,不断向外转移在本国没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本国产业“空洞化”,使从事传统产业的工人失去了饭碗,沦为弱势群体。于是当地居民把自己失业与收入下降的原因归咎于全球化。(3)当前的全球化正带来资本与劳工、资本与国家之间两大关系的大调整,在许多情况下,资本与劳工、资本与国家的关系出现了新的紧张,工会力量逐渐衰落,西方原有的“福利国家”制度在全球化冲击下开始崩溃。“经济全球化的宴席上有一个空缺的位子。当国际资本、贸易和商业尽情享受开放的市场提高的效率,并为新的全球市场上的各种障碍正在消失而庆贺的时候,在当中却找不到劳工。”(4)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拉大。美国在1997—1999年间最穷的20%的家庭,其税后收入下降了9%,而最富的20%的家庭,其税后收入却上升了43%。这就是说,最富裕的270万美国人拥有的收入和处于最底层的1亿人的收入相同;那些靠最低工资维持生计的人今天挣到的美元按实际价格计算,还比不上30年前的水平。[4]基于此,来自发达国家的对全球化的抱怨声不绝于耳。甚至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莫里斯阿莱、世界经济论坛前主席劳斯施瓦布都宣扬“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有害论”,将经济全球化视为“陷阱”。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也明确指出:“一个不公正的世界乃是一个危险的世界。”[5]上述事实也说明为什么发达国家既是全球化的中心和动力源,又是反全球化的中心和动力源。

    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南北矛盾更显突出。当前的经济全球化以公司为中心,偏重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其主张和推动者宣称,只要实现了全球经济自由化,各国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就搭上了飞速发展的列车。事实上,经济开放只是摆脱贫穷、发展经济的一个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利用先发优势,以及在金融、贸易、科技等领域的主导权,竞相扩张经济实力,分割势力范围,主导国际规则制定。发展中国家为适应这些规则付出了痛苦的代价,短期内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冲击,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没有及时进行结构性调整,发展滞后问题十分突出,民族经济面临越来越大的冲击和压力,有的甚至陷入危机。可以说,经济全球化导致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实力弱化、地位边缘化、发展附庸化、内部分裂化。客观地讲,全球化并非是贫困现象的唯一原因,但经济全球化程度越高,世界财富越增加,两极分化程度就越深,贫富差距就越大。过去30年,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从25个增加到49个;占全球人口1/5的发达国家拥有全球生产总值的86%。富裕国家与贫穷国家的收入差距1990年为60:1,1997年达到74:1。1999年最富裕国家人均GDP与最贫穷国家人均GDP之比竟达300:1。[6]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信息鸿沟”在进一步拉大。《经济学家》认为,“我们时代最紧迫的道德、政治和经济问题是第三世界的贫穷问题”[7]所以,许多反全球化人士打出了“减免发展中国家债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的旗帜。

    4.从国际层面看,抵制全球化的行动也是与反全球化者抵制美国霸权的情绪分不开的。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极力倡导国家“弱化论”、“新干涉主义”等,有时甚至以经济、政治、军事等诸种手段,试图强制性地改变他国政权的政治性质,由此引发了世界政治秩序的混乱。以致于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推行全球化的目的,是使全球美国化。他们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传媒手段推广西方的政治理念和文化价值观,想使“美国文明”、“西方文明”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依归。即使美国之外的其他发达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美国主导全球化,即美国全球化的威胁。这一切,都是反全球化运动者所不愿意看到的,他们希望保持民族性,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文化。

    总之,反全球化运动是冷战后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全球化“自我矛盾”运动的产物。资本主导的全球化和反对它的浪潮已成为国际社会反资本主义的最新一轮较量。

    三、反全球化运动的影响与对策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必然伴生物,其影响与规模已构成另一种全球化,值得深入观察与思考。从目前看,反全球化运动只是一种思潮与社会运动,其宗旨、战略与目标没有也难以统一,尚难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实质联盟。因为反全球化运动内部各组织、各思潮之间也存在着内部的逻辑矛盾性,他们的利益往往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当前反全球化运动处在进一步分化和整合阶段,必然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尤其对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的影响将继续上升。(1)反全球化运动有利于厘清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及其本质的认识,促使国际社会正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并进行反思。(2)反全球化运动将进一步促进国际协调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完善。(3)当前的反全球化运动有着反对霸权主义和反对殖民主义的一面,有利于遏制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4)日益凸显的反全球化街头运动容易引发社会动荡与暴力冲突,影响正常的国际活动和国际局势的稳定。(5)反全球化运动与冷战后世界范围内呈上升之势的民族主义、排外主义和其他极端主义情绪与力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容易助长贸易保护主义和排外思潮,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局势的稳定。

    上述情况表明,反全球化运动提出的基本主张和要求,一部分是合理的,一部分则是不合理的。反全球化运动中固然有杂音、暴力与非理性成分,但它能够让人们更加全面、正确与辩证地看待全球化,从而建设性地思考如何拥有一个合理的全球经济与全球社会。

    第一,要全面、辩证地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双面效应,从反全球化的抗议浪潮中倾听合理的呼声和有益的建议。全球化是人类利益的当代实现形式,是人类活动史上必然要出现的趋势性现象。但是,反全球化运动也有其肯定性价值。反全球化运动,通过对全球化中诸种不合理性现象的批判,实质上内含着对全球化秩序性、合理性的吁求。只有少数资本家分“红利”的全球化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而是社会解体的力量。国际组织、各国政府、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应加强对话与沟通,在政府与市场、公与私之间培育“公民社会”地带,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众多的贫穷国家和弱势群体,在全球化的冲击中减少损失、避免伤害,并努力使他们的利益得到照顾,使全球化在效率与公正互动的基础上健康行进。

    第二,世界各国应尽快探索“全球治理”之道。在国内层面,各国首先要加强适应全球化的制度建设。在国际层面,国际经济组织要加强机构改革,增加透明度,提高责任并接受全球公众的监督。国际经济机构要加强对世界经济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及时发布信息,建立必要的预警系统,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贫穷国家在发展中避免重大结构性失误,防止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同时对于跨国公司及发达国家的随意性行为进行制度性约束。

    第三,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应积极行动起来。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开发自然资源和开拓市场时,应当以不破坏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为前提,切实保护自然环境,不掠夺后代赖以生存的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有责任以自己拥有的技术、资金和人才,帮助发展中国家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发达国家要对贫穷国家减免债务,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援助,降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贸易壁垒,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提高它们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能力。

    第四,尊重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尊重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江泽民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8](P48)

    第五,发展中国家应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改变原有的被动局面。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已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现实,关键是如何趋利避害。诚然,当今的全球化是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拒绝全球化,而应积极参与,因势利导。在国际上,致力于地区一体化,争取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世界经济规则的制定权,使其变得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在国内,加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战略与策略安排,以增强自身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参与能力与竞争力,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防御体系,尽可能将全球化的成本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金鑫世界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安南我们:联合国人民[R]联合国(中文版),20000403

    [3]薛琴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及其规避[J]晋阳学刊,2001,(5)

    [4]布拉德·尼克博克经济热,但很多人被冷落[N]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000918

    [5]詹姆斯·沃尔芬森一个不公正的世界乃是一个危险的世界[N]快报,20001110

    [6]阿十杜冷·艾哈迈德·巴达维全球化与风险[N]新海峡时报,20000607

    [7]The case for globalization[J]The Economist,September23,2000

    [8]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Considerations on the Movement of Antiglobalization

    ZANG Xiuling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Socialism,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Abstract:Along with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there arose an antiglobalization as tit for tat,which for itself has become global.This paper tries to examine and analyze the structure,reason and impact of antiglobalization,and also to think how to response the anti=globalization.

    Key Words:Antiglobalization;Structure;Reason;Countermeasure

    【作者简介】臧秀玲(1963-),女,山东诸城人,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山东大学 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100)

    【责任编辑】刘京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